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黄河上游主要汇流区夏季复合干热事件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杨博成, 李维国, 刘晓云, 董胜虎, 贵强, 甘泽良, 郑琼
干旱气象    2025, 43 (1): 11-20.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5-01-0011
摘要91)   HTML11)    PDF(pc) (12165KB)(176)    收藏

基于气象、水文观测及NCEP/NCAR(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再分析数据对黄河上游主要汇流区夏季复合干热事件变化特征及其成因以及对径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在平均空间分布上,黄河上游主要汇流区夏季高温日数从西南到东北逐渐增多,而夏季降水量正好相反;从时空分布看,1961年以来黄河上游主要汇流区夏季高温日数呈一致增多趋势;夏季降水从长期趋势看呈一致波动变化,但2000年以后呈一致增加趋势;复合干热事件本世纪以来显著增多。在多时间尺度变化上,黄河上游主要汇流区夏季复合干热事件主要以年际和趋势变化为主。环流影响因子方面,黄河上游主要汇流区夏季复合干热事件变化受多环流因子共同影响,但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影响因子差异较大,年际尺度上西风环流、东亚夏季风、南亚夏季风、高原夏季风及北风环流的影响程度均较弱,年代际尺度上主要受高原夏季风环流影响,多年代际尺度上同时受西风环流、东亚夏季风、南亚夏季风、高原夏季风及北风环流共同影响。大尺度环流背景场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缺少异常的西南水汽输送及垂直场上异常的下沉运动是本世纪以来黄河上游主要汇流区夏季复合干热事件增多的主要原因。黄河上游主要汇流区夏季复合干热事件的增加会使得流域兰州站的径流量减少,而1998年以来黄河兰州段径流量的增加主要原因是降水增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多源气象资料在森林雷击火辨识中的应用
钱勇, 邱贵强, 张华明, 李强, 崔蕾, 李云飞
干旱气象    2022, 40 (3): 536-54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3-0536
摘要580)   HTML23)    PDF(pc) (13453KB)(1979)    收藏

2020年6月5日山西省沁源县发生森林火灾,通过对天气形势、雷达回波、闪电定位等多源气象资料的分析,并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第五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RA5,分析了此次森林火灾前期及期间的温度、降水量等气象要素演变特征,再结合现场情况调查,给出了此次森林火灾的起因。结果表明:此次森林火灾是由一次正极性地闪所导致,雷击点处于对流云边缘,闪电发生时间为6月5日15:39,电流强度42.2 kA。事故前期起火点所在区域连续2 d未发生降水,火灾发生当日该区域地面增温明显,气温为30~33 ℃,降水量小于0.1 mm,微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1955—2014年华北地区低层气旋性风切变的变化趋势及成因
马丽, 郭媛媛, 王晓丽, 邱贵强, 乔钰, 王晨迪
干旱气象    2019, 37 (2): 243-251.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9)-02-0243
摘要533)      PDF(pc) (3010KB)(2346)    收藏
利用1955—2014年华北地区21站逐月降水观测资料、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环流指数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近60 a华北地区低层气旋性风切变频次的变化趋势和突变、周期特征,并对其演变成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近60 a来,华北地区低层气旋性风切变频次呈现显著减少趋势,风切变频次在1967年出现由多到少的明显突变,且在1955—1965年、1992—2000年间存在准3 a的振荡周期,而在1980—1992年间准4 a的振荡周期较显著,这与同期华北地区降水量的变化周期较吻合。华北地区低层气旋性风切变出现明显转折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大气环流在前一年发生了较为显著的调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孤立云团造成的一次强对流天气分析
赵桂香, 王思慜, 邱贵强, 王晓丽
干旱气象    2015, 33 (1): 98-109.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1-0098
摘要1344)      PDF(pc) (22870KB)(2332)    收藏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和雷达拼图产品等,结合WRF中尺度数值模拟,对2013年5月22日发生在山西省中南部的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河套地区正涡度平流的持续输送是500hPa切断涡旋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低层冷平流沿其前方输入,后部有更强的暖平流输入,使涡旋不断加深发展,在其附近激发孤立对流云团,孤立云团上空存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垂直结构,使得其上空上升运动持续加强,孤立对流云团得以维持和发展,其间形成的r-中尺度和a-中尺度强对流云团是造成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原因,而地面海上高压后部水汽的持续加强和高空脊前干空气南侵,产生明显干锋生作用,是强对流的重要触发机制。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拼图显示,此次强对流过程是由单体回波发展合并加强造成的,这些单体回波的演变经历了“单体加强合并带状回波弓形回波减弱消亡”的过程;整个过程分为2个阶段,其回波面积、强度、移动速度不同,造成强对流天气特征差异明显。此次强对流天气存在3种类型,其温湿廓线结构及环境参数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判断强对流天气类型的指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太原城市下垫面扩张对边界层特征影响的个例研究
董春卿,郭媛媛,赵桂香,邱贵强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4)-06-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