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内蒙古中部地区层状云微物理特征及可播度分析
许志丽, 徐亮亮, 毕力格, 史金丽, 辛悦, 刘沫彤
干旱气象    2025, 43 (1): 126-132.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5)-01-0126
摘要53)   HTML2)    PDF(pc) (1011KB)(145)    收藏
对层状云降水云系开展云微物理特征及可播性实时识别研究,有利于提高对层状云降水云系增雨催化潜力的认识,为人工增雨作业实时识别提供技术支撑。利用内蒙古中部地区2018—2019年8架次层状云飞机作业机载探测资料,研究该地区层状云微物理特征及人工增雨可播度特征。结果表明:层状云中云水、液态水、过冷水出现频率分别为59.97%、82.99%、70.84%;液态水含量主要集中在0.001~0.100 g·m-3,过冷水含量主要分布在0.010~0.100 g·m-3,具有较好的引晶催化潜力。大云粒子数浓度平均为8个·cm-3,数浓度大于20个·cm-3的占比14.10%;小云粒子数浓度平均为20个·cm-3,数浓度大于20个·cm-3的占比28.54%。云粒子数浓度总体上较小,70%以上的云粒子位于负温区。层状云中小云粒子数浓度达到15个·cm-3时,云区具有可播度;当可播云区中大云粒子数浓度小于10个·cm-3时,云区具有强可播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内蒙古中部一次春季透雨过程的云微物理特征分析
许志丽, 衣娜娜, 毕立格, 于水燕, 张俊成
干旱气象    2022, 40 (4): 632-639.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4-0632
摘要466)   HTML2)    PDF(pc) (2881KB)(1990)    收藏

对典型飞机作业过程中云宏、微观物理特征的分析,有利于提高对云体的认识,为本地科学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提供技术支撑。利用2018年5月10日内蒙古中部地区一次飞机增雨探测资料及探空资料,对层状云降水微物理特征进行分析。受500 hPa高空槽与河套气旋影响,5月10日内蒙古中部地区形成稳定性层状云降水。降水性层状云中下部降水粒子、云粒子数浓度均较小,且云微物理量的垂直、水平分布均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云粒子谱型呈单峰分布,总体上呈递减趋势;作业过程中63.53%的云水含量大于0.002 g·m-3,83.2%的过冷水含量大于0.010 g·m-3,过冷水含量在0.010~0.050 g·m-3,在层状云中温度较低的区域存在自然冰晶较小、过冷水相对较丰富区域,具有较好的引晶催化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不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冰雹模拟的影响
衣娜娜, 苏立娟, 史金丽, 董祝雷, 许志丽
干旱气象    2020, 38 (4): 619-631.  
摘要328)      PDF(pc) (6182KB)(1683)    收藏
在利用WRF模式模拟2015年7月29日内蒙古中部地区一次典型冷涡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冰雹过程基础上,初步探讨积云(KF、BMJ、GD、G3)和微物理(Lin、WSM6、GM、NT、MYDM7)参数化方案对冰雹模拟结果的影响。液态和固态降水粒子质量浓度时间变化受微物理与积云参数化方案共同影响,水汽、能量以及动力条件主要受积云参数化方案影响。综合考虑不同等级降水的TS评分和呼和浩特市两次对流过程的模拟效果,4种积云参数化方案中,KF表现最优,其次是G3和GD方案,BMJ的模拟效果较差。5种微物理方案中Lin和WSM6模拟效果较好,其中WSM6-KF模拟的降水粒子质量浓度的时间变化、水汽和能量条件以及动力条件的效果最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