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河北省南部臭氧重污染事件中臭氧垂直分布与气象因素分析
陈瑞敏, 田秀霞, 王荣英, 吴雁, 卢西畅
干旱气象    2024, 42 (4): 611-619.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4)-04-0611
摘要184)   HTML9)    PDF(pc) (10735KB)(578)    收藏

近年来臭氧污染已成为影响河北南部春夏季空气质量的突出问题,探究臭氧重污染事件及气象因素特征对该地区大气环境精细化治理和防控有重要意义。选取2017、2019、2022年春末夏初发生在河北南部的3次臭氧重度污染事件(简称“个例1”、“个例2”、“个例3”),利用环境监测数据和再分析资料对重污染事件特征及气象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臭氧重污染事件期间臭氧质量浓度在垂直方向上均呈S状分布;随高度增加特征层臭氧质量浓度日变化的特征逐渐减弱。3次污染事件均有平流层臭氧侵入,个例1和个例3侵入高度较高,对重污染日贡献较小,个例2平流层臭氧侵入高度更低。温度与臭氧质量浓度的日变化为正相关,个例3各高度层温度最高;相对湿度与臭氧质量浓度的日变化呈负相关,湿度越小臭氧质量浓度越高。中低层上升运动越强,高质量浓度臭氧伸展高度越高。近地面夜间以辐合上升运动为主,有利于将地面高质量浓度臭氧抬升到对流层低层;白天以辐散下沉为主,残留层较高质量浓度臭氧通过垂直扩散作用增加了地面臭氧质量浓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1976—2016年河北邯郸寒潮活动特征
宋晓辉, 杜亮亮, 田秀霞, 薛敏
干旱气象    2019, 37 (5): 754-761.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9)-05-0754
摘要604)      PDF(pc) (2594KB)(2639)    收藏
利用1976—2016年河北邯郸16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国家寒潮等级标准,采用线性趋势、M-K检验等方法,对邯郸各站24、48、72 h寒潮发生频次和降温持续日数及降温幅度等特征以及寒潮频次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邯郸寒潮活动出现在9月到翌年5月,深秋和初春发生最多。东部和北部为寒潮多发区,而中部发生频次最低。寒潮过程降温持续日数为1~6 d,降温持续日数与发生频次呈反相关,而与降温幅度呈正相关。24、48、72 h寒潮过程月平均最大降温幅度分别出现在5、9、11月,过程最低气温平均分别为-4.20、-4.99、-6.96 ℃,过程月平均最低气温1月最低,12月次低。邯郸寒潮过程的冷空气路径以西北和偏西路径为主,环流形势主要为一脊一槽型和横槽型。近41 a邯郸24、48、72 h寒潮过程整体均呈显著减少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先增后减”的年代际变化,突变时间为2009、2009、2012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