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贵州省两次气象干旱对比分析及基于机器学习的干旱预测模型建立
王玥彤, 何东坡, 李忠燕, 王烁, 陈早阳
干旱气象    2024, 42 (5): 671-682.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4-05-0671
摘要348)   HTML37)    PDF(pc) (12426KB)(514)    收藏

对比分析贵州省主汛期(6—9月)不同干旱事件的特征,有助于提升贵州省短期气候预测技术。基于贵州省84个气象台站降水资料,分析贵州省1981—2023年2次严重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再分析数据揭示事件成因,比较两者差异;同时结合国家气候中心130项气候指数和机器学习方法对贵州省干旱事件进行建模。结果表明,贵州省主汛期降水量呈明显年代际变化特征,2011、2022年在拉尼娜背景下降水最少;2011年贵州省大范围干旱的主要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偏东及低层南海地区气旋式环流异常,导致水汽条件差;2022年在热带印度洋偶极子负位相影响下,西太副高异常偏大、偏西、偏强,南亚高压偏强、偏东,气温异常偏高,中国南方地区低层为反气旋式环流异常,水汽条件差并伴随持续高温,导致贵州省干旱加剧。通过机器学习的26种算法建立贵州省干旱预测模型,其中Linear SVC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检验评估表明,该模型对贵州省2011、2022年的干旱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贵阳市两次空气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
吴战平, 白慧, 陈早阳, 王玥彤, 吴哲红
干旱气象    2019, 37 (5): 827-835.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9)-05-0827
摘要519)      PDF(pc) (4572KB)(2874)    收藏
利用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降水量及大气环流场资料对2013年贵阳市2次空气污染过程进行分析,从天气形势和空气污染演变角度分析气象因子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2次污染过程中动力和热力气象因子均为其维持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但存在异同。相同之处在于:2次污染过程中贵阳市均处在地面静止锋后,地面风速较小,不利于近地面空气污染物向区域外的水平输送;2次污染过程中贵阳上空均处在高空脊前的异常下沉气流区,配合对流层中低层的异常水平风速垂直梯度减小,均利于减小大气的斜压性、减弱天气尺度扰动的发展,同时异常逆温层的存在使大气近地层更加稳定,均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垂直混合、向高空扩散,加强了污染物在近地面集聚。不同之处在于:2次污染期间贵阳市上空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低层单层逆温和中、低层双层逆温,逆温增强时段与污染最重时段相对应,逆温层的存在大大增强了大气层结稳定度,为污染过程的维持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气象条件;2次污染过程中风场的三维特征对演变过程中逆温层的影响各异,第1次过程中对流层中层偏南风利于将南方的暖湿气流输送到贵阳市上空,利于逆温层的增温、增湿和发展、维持,而第2次过程中高、低空一致的偏北风,在近地层易形成冷垫、抬升暖空气,加强逆温层的维持和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