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1961—2018年四川盆地极端伏旱日数准2 a周期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
周斌,王春学,张顺谦
干旱气象    2021, 39 (5): 727-73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1)-05-0727
摘要569)   HTML3)    PDF(pc) (1980KB)(2570)    收藏

利用1961—2018年四川盆地103站的气象干旱综合指数,采用多锥度奇异值分解、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等方法,分析四川盆地极端伏旱日数准2 a周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近58 a来,四川盆地极端伏旱日数的主模态为全区一致变化型,且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2.3~2.5 a的年际振荡周期最为显著。准2 a周期的典型循环表现出四川盆地极端伏旱日数多寡交替的循环振荡,大值中心出现在盆地中部,与主模态空间型基本一致,但准2 a周期信号并非一直存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信号最强。准2 a周期典型循环的第一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和副热带西风急流轴线位置均偏北,四川盆地处于日本南部到中国华南西部水汽异常输送带的西部,并出现异常辐散,不利于降水产生,导致四川盆地极端伏旱日数偏多;第二年的大气环流异常情况与第一年相反,极端伏旱日数偏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华西南区秋雨异常及其对青藏高原冬季大气冷源的响应
郑然, 刘嘉慧敏, 王春学, 李栋梁, 唐红玉, 刘博
干旱气象    2021, 39 (2): 225-234.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1)-02-0225
摘要617)      PDF(pc) (4035KB)(2244)    收藏
利用1971—2017年华西秋雨南区269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分析华西南区秋雨强度变化及其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寻找影响华西南区秋雨强度的大气冷源关键区,并就关键区大气冷源对南区秋雨强度的影响进行诊断。结果表明:华西南区秋雨强度整体变化趋势不显著,其年际变化可能受前期冬季(1月)青藏高原大气冷源异常变化的滞后影响。当前期冬季高原冷源偏强(弱)时,可激发南海到西太平洋一带气旋(反气旋)性异常环流并持续到夏季,其南侧持续偏西(东)气流使得赤道西(中)太平洋地区表层暖水东(西)传,造成赤道中太平洋地区海温暖(冷)异常,继而在其西北侧西太平洋地区激发气旋(反气旋)性环流,华西地区处于该环流西侧的偏北(南)风控制下,水汽条件较差(好),降水偏少(多),华西南区秋雨偏弱(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宁夏春季降水异常年东亚副热带急流特征
高娜1,2,孙健1,3,王春学4,郑广芬1,2,杨建玲1,2
干旱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