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山西省两次极端大暴雪过程对比分析
王思慜, 赵桂香, 赵瑜, 赵建峰, 申李文
干旱气象    2024, 42 (6): 900-909.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4-06-0900
摘要156)   HTML7)    PDF(pc) (14072KB)(334)    收藏

为加深对极端暴雪的认识,揭示异常影响因子导致极端暴雪的可能性,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2月24日和2月27日至3月1日(分别简称“过程Ⅰ”和“过程Ⅱ”)山西两次大暴雪天气过程的极端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过程Ⅰ是一次对流性暴雪过程,由高原槽、地面倒槽和回流的共同作用引起;强烈的西南暖湿急流在“冷垫”上迅速爬升和对称不稳定共同导致潜在不稳定能量快速释放,造成过程降水范围集中、降雪强度大、持续时间短;过程中,冷空气迅速侵入,降水相态由雨迅速转为雪。过程Ⅱ是以稳定性为主的降雪过程,受高空槽、地面气旋和倒槽共同影响;在系统性冷空气侵入过程中,形成降水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极端暴雪过程;此次降雪过程降水相态变化复杂。两次过程在降水开始前,环流形势、水汽输送机制、不稳定机制和上升运动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过程期间,局地比湿、700 hPa能量和上升运动均较历史同期异常偏大,这是极端天气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两次过程降水中心均位于降水前6~12 h异常物理量中心的下游,水汽输送和湿层增厚也对降水开始时间有一定指示意义。降水相态的转换与温度的垂直分布和锋面结构密切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7.28”山西中部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分析
赵瑜,赵桂香,王思慜,申李文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5-0874
4. 孤立云团造成的一次强对流天气分析
赵桂香, 王思慜, 邱贵强, 王晓丽
干旱气象    2015, 33 (1): 98-109.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1-0098
摘要1344)      PDF(pc) (22870KB)(2333)    收藏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和雷达拼图产品等,结合WRF中尺度数值模拟,对2013年5月22日发生在山西省中南部的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河套地区正涡度平流的持续输送是500hPa切断涡旋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低层冷平流沿其前方输入,后部有更强的暖平流输入,使涡旋不断加深发展,在其附近激发孤立对流云团,孤立云团上空存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垂直结构,使得其上空上升运动持续加强,孤立对流云团得以维持和发展,其间形成的r-中尺度和a-中尺度强对流云团是造成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原因,而地面海上高压后部水汽的持续加强和高空脊前干空气南侵,产生明显干锋生作用,是强对流的重要触发机制。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拼图显示,此次强对流过程是由单体回波发展合并加强造成的,这些单体回波的演变经历了“单体加强合并带状回波弓形回波减弱消亡”的过程;整个过程分为2个阶段,其回波面积、强度、移动速度不同,造成强对流天气特征差异明显。此次强对流天气存在3种类型,其温湿廓线结构及环境参数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判断强对流天气类型的指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