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康养旅游指数是人体舒适度在气候康养旅游中的应用,旨在表征旅游目的地气候环境状态,是综合衡量旅游者气候幸福感的指标。本文检索了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可视化分析,阐释气候康养旅游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内涵,总结气候康养旅游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历史演进,探讨气候康养旅游指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期为未来气候康养旅游指数的深入研究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1)英文研究更关注旅游满意度和竞争力,而中文研究更关注人体舒适度、气候舒适度和康养旅游。(2)人体舒适度指标主要由气象因子和服装热阻等构成,旨在反映人体对环境舒适度的感受,而气候康养旅游指数不仅涵盖了气象因子、审美因素,还考虑了空气质量、氧含量等康养因素,旨在综合评估旅游活动的适宜性和旅行者气候康养的效果。
为了探明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关系,合理实施辽宁省县域城市疾病预防预警,基于2016—2018年辽宁省北票市和西丰县两县域城市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和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病例资料,分析当地呼吸系统疾病住院就诊人数的季节分布特征及其年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the 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探究了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影响,并按性别、年龄分层建模,使用归因分值(Attributable Fraction,AF)量化了暴露在特定气温(极端低温、中度低温、中度高温、极端高温)范围内的患病风险。结果表明,两地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全年峰值出现在冬春季,患病人群以少儿和老年人群居多。北票市、西丰县人群的最适宜气温分别为26.2、22.2 ℃;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的影响以低温滞后效应为主,高温存在即时效应但并不显著。北票市和西丰县分别有27.0%(95%置信区间为20.3%~32.9%)和29.0%(95%置信区间为22.1%~35.0%)的呼吸系统住院人数归因于气温,且患病风险主要以中度低温为主,北票市和西丰县患病归因于中度低温分别占25.9%(95%置信区间为19.5%~31.5%)和28.1%(95%置信区间为21.5%~33.9%)。就年龄分布而言,与成年组相比,少儿组和老年组中归因于中度低温的患病百分比均较高,此外老年组对极端低温也较敏感。就性别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低温影响。辽宁省两县域城市的气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不同,气温对女性与老年居民造成的发病风险较大。
利用1980—2018年海南岛19个气象站逐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中国气象行业标准(QX/T152—2012)对海南岛气候季节进行划分,基于“黄金分割率”的体感温度方法计算人体舒适度。在此基础上,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法对海南岛季节人体舒适度进行综合区划,获取海南岛气候康养的最佳舒适区域。结果发现:(1)海南岛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为22.9~25.3 ℃,年平均雨量为1157~2615 mm,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4%~86%之间,年平均比湿在14.8~16.4 g·kg-1之间,十分适宜康养旅居。(2)与常规气候统计相比,气象行业标准更符合海南岛的季节划分。其中,海南岛夏季为3月中旬至11月中旬,春、秋两季为11月中下旬至次年3月中旬,表明海南岛无冬,最佳的气候康养时段为春、秋两季。(3)春、秋季海南岛人体舒适区可分为琼北、琼中、琼南3个区域,整体上以琼中为最佳舒适区,且3个区域近39 a来气候稳定。
基于2014—2018年深圳市罗湖区49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的逐日就诊人数和同期气象要素资料,利用不同时间尺度分析上感就诊人数的变化特征,并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广义线性模型(GLM)等研究不同气象要素与深圳地区上感就诊人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深圳市罗湖区上感就诊人数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3—4月、夏季7月和冬季12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时段,分别对应24节气中的清明、小暑、小寒节气。DLNM反映气温为主控因素,它对上感就诊人数的影响以冷效应为主,相对风险(RR)在滞后4 d达到峰值(RR为1.041,95%置信区间为1.022~1.060),且女性较男性、中老年人较少儿更易受冷效应的影响;其次是暑期的热效应和春季温度多变的影响。湿度影响主要表现为低湿效应,其相对风险在当天达到峰值(RR为1.058,95%置信区间为1.049~1.068)。气压和风速影响则表现为高压效应和大风效应,RR在滞后1 d达最高。总之,深圳市冬、春季冷空气活动及其所反映的低温、低湿、大风等产生的冷效应是诱发上呼吸道感染的关键因素,其次是夏季持续高温的影响,两者都应予以重点及时防范。
利用2002~2011年的能见度观测资料以及NCEP格点资料,采用天气学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的低能见度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造成研究区域低能见度的500 hPa天气形势可分为3种类型:2槽1脊型、低槽型、纬向气流型;用特征物理量作为这3种天气型的入型判据,建立了华北区域性低能见度天气的自动识别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利用K指数、露点温度差以及500 hPa和850 hPa的假相当位温差等天气诊断物理量,进行第二次判别,进一步消空,最后制作低能见度天气预报。利用以上建立的预报方案,对2002~2011年进行冬半年逐日回代检验,预报准确率达到了78%左右;对2012年的试预报结果为:出现3 d区域性低能见度天气过程完全报对,试验结果表明预报方法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美国环境预报中心逐6 h FNL(1°×1°)再分析格点资料、NCEP/NCAR(2.5°×2.5°)逐6h再分析资料、FY-2E气象卫星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分析方法,探究了2012年6月4~5日发生在新疆库尔勒至甘肃玉门一带干旱地区60 a一遇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水汽来源以及触发机制。结果表明:中层强盛西南低空急流和低层偏东低空急流为暴雨区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并带来不稳定能量;前倾槽结构和低层增温增湿,形成大气层结强烈对流不稳定;低层切变线(850 hPa)和其上空辐合线(700 hPa)叠加,导致不稳定能量释放,诱发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形成整层上升运动,为大暴雨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条件。
利用PV - 阻塞高压指数,研究了欧亚大陆阻塞高压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出现连阴降水 的影响。结果显示: 1978 ~ 2008 年1 月10 日至2 月2 日我国南方连阴降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区 域连阴降水持续日数有比较明显的年际变化, 2008 年连阴降水持续日数远远超过历史同期; 合成分 析的结果显示,连阴降水较强年份, 500 hPa 位势高度场上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西部地区同时有阻塞 高压存在,但阻塞高压所起的作用对于南方各省连阴降水所起的作用不完全一样,冬季1 月10 日至 2 月2 日,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频繁发生有利于湖北大部和江西、安徽局部连阴降水的增多,而不利 于贵州北部的连阴降水发生; 贝加尔湖地区阻塞高压偏多有利于湖北南部和安徽西部一些地区连阴 降水的发生; 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偏多有利于贵州大部和湖北西部连阴降水的偏多。2008 年1 月10 日至2 月2 日这段时间7 省1 市冬季的异常降水中,关键区阻塞高压所起的作用很复杂。贵州、江西 地区异于常年的降水,可能与阻塞高压和其它天气系统的异常配置有关。
气象要素的变量可反应天气系统的变化趋势,所以,在数值预报产品释用业务中,气象要素场及一些物理量的24 h 变量经常作为重要的预报因子,因此,有必要以24 h 变量相关系数为指标,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检验。利用国家气象中心T213 L31 数值预报产品,对东亚范围内2006 ~ 2011 年对流层各等压面的高度场、温度场、风场、垂直速度场和水汽场的预报,以24 h 变量相关系数为指标,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 1) 高度场预报,通过相关显著性水平α = 0.001 检验的时效为10 d,高可信度( 24 h 变量相关系数> 0.4) 的时效,对流层中上部6 ~ 7 d,对流层中下部5 d; 2) 温度场预报,通过α =0.001 水平相关显著性检验的时效为9 d,高可信度的时效,对流层中上部4 d,对流层中下部5 d; 3)风场预报,通过α = 0.001 水平相关显著性检验的时效为8 d,高可信度的时效,对流层上部、中部和下部分别为5 d、4 d 和3 d; 4) 垂直速度场预报,通过α = 0.001 水平相关显著性检验的时效为5 d,高可信度的时效仅为1 ~ 2 d; 5) 水汽场预报,通过α = 0.001 水平相关显著性检验的时效为6 d,高可信度的时效,对流层中部2 d,下部3 ~ 4 d。这些将为T213 L31 数值预报产品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为了解新疆阜康地区秋季NOx和O3浓度特征及其可能的影响要素,利用2009 和2010 年10月1 日至11 月31 日新疆阜康市NOx和O3的观测资料,对阜康地区NOx和O3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a 秋季NONO2、NOx、O3和Ox( Ox = NO2 + O3) 的日均浓度最大值分别为27. 2 ppb、33. 0 ppb、60. 2 ppb、25. 4 ppb 和36. 0 ppb。采暖期NOx浓度显著高于非采暖期, 2009 年采暖期NO、NO2和NOx浓度分别比非采暖期上升了167%、49% 和68%; 2010 年采暖期上升144%、69%和109%。秋季NOx月均浓度呈逐月上升趋势,而O3呈逐月下降趋势。NOx日均值超标率为4%( 标准为国家一级标准) 。污染物日变化分析表明,采暖期和非采暖期NOx浓度日变化型均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上午; O3和Ox日变化也为单峰型,但峰值出现在午后最高温度出现的时段内。非采暖期O3和Ox日较差明显大于采暖期,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阜康区域O3浓度的重要气象因素。区域的空气质量受天气条件的影响,连续稳定的冷高压控制,近地面风力微弱以及持续的区域性大气下沉运动,以及来自周边区域的污染物的持续输送,容易形成污染过程。
利用1956 年1 月1 日至2008 年12 月31 日环渤海15 个地面测站观测资料,建立降水天气过程的时间序列,利用灰色预测模型法,对各站降水天气进行预测研究。为了提高预报准确率,对灰色预测模型进行了改进。通过不同长度时间序列建立灰色预测模型,从而排除时间序列长度对模型的影响; 基于光滑比对灰色预测模型的影响,为提高时间序列光滑比,对时间序列进行函数变换; 优化灰色预测模型。利用1956 ~ 2008 年观测资料进行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改进后的灰色预测模型降水过程预测准确率明显高于灰色预测模型,达到65%,对中长期降水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利用葫芦岛附近4 个站点( 兴城、绥中、建昌和锦州) 2000 ~ 2009 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 结合雷暴发生时的高空图,对雷暴发生的天气形势进行了划分; 在天气分型的基础上,利用数值预报产品计算了与雷暴相关的物理量,作为雷暴预报的进一步判别指标,得到了葫芦岛1 ~ 10 d 雷暴预报方法。结果表明: 1) 发现雷暴主要出现在5 ~ 9 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1. 3%;2) 雷暴发生的天气形势划分为4 种类型: 高空槽型、高空冷涡型、西北气流型和副高边缘型; 3) 运用天气分型和物理量指标叠加,可起到双重消空作用,提高预报准确率,降低空报率; 4) 预报结果检验显示, 24 ~ 72 h 预报,TS 评分在50.00% ~ 88.89%之间,空报率在37.50% 以下,漏报率在28. 57% 以下; 96 ~ 168 h 预报,TS 评分在43.48% ~ 83.33% 之间,空报率在52.38% 以下,漏报率在33.33% 以下; 192 ~ 240 h 预报,TS 评分在39.13% ~ 82.61%之间,空报率在52.38% 以下,漏报率在37.50% 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