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不同路径移出型西南涡对中国中东部降水的影响
毛程燕, 马依依, 孙杭媛, 郑倩, 龚理卿, 季丹, 王健疆
干旱气象    2022, 40 (3): 386-395.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3-0386
摘要625)   HTML25)    PDF(pc) (17439KB)(2008)    收藏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热带降雨测量(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卫星提供的降水反演产品3B42RT、全球降雨观测(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GPM)卫星搭载的双频降雨雷达(dual-frequency precipitation radar,DPR)观测数据、FY-2F云类型和云顶亮温等资料,对2010—2020年4—10月(暖季)影响中国中东部降水的西南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0年暖季移出型西南涡共计108例,东移型、东北移型和东南移型占比分别为58.3%、27.8%、12.0%。其中东移型西南涡主要影响长江中下游,雨带呈东西向分布;东北移型西南涡雨带主要位于黄淮到华北一带;东南移型西南涡降水则主要集中在华南及沿海海域。另外,3类暖季移出型西南涡降水云系特征有明显差异,东移型西南涡30°N以北为层状云降水,以南为对流云降水,东北移型为对流云和层状云降水共同影响(即混合性降水),而东南移型则以对流云降水为主;暖季移出型西南涡降水云分类均以积雨云和密卷云为主,且伸展高度高、云顶亮温低,其中东移型和东北移型西南涡云系影响范围更广,而东南移型西南涡云系则呈块状、更密实。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19年浙江省秋旱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王健疆, 马浩, 余丽萍, 龚理卿, 汪晨
干旱气象    2021, 39 (1): 1-7.  
摘要616)      PDF(pc) (3177KB)(2113)    收藏
2019年秋季浙江出现全省性旱情,浙中西地区旱情最为明显,多地降水量破历史最低纪录,气温则较常年偏高1.5 ℃以上,基于浙江省67站降水、气温及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2019年浙江秋旱成因。结果表明: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是秋旱发生的直接原因。500 hPa极涡主体偏于西半球,亚洲区冷空气强度偏弱,东亚大槽位置偏东、偏北,使秋季影响浙江的冷空气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强度偏强、面积偏大、脊线偏北、西伸脊点位置异常偏西,秋季亚洲南部存在异常高压环流,浙江上空下沉气流明显增强,Hadley环流上升支南北向范围减小及其上升支区域缩小造成的水汽向北输送减弱,中低层水汽较常年辐散更明显等因素是2019年浙江秋旱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12 年盛夏山东西部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形成机制
徐娟, 纪凡华,韩风军,吕博,王健, 衣霞
干旱气象    DOI: 10. 11755/j. issn. 1006 -7639(2014) -03 -0439
4. 2010年山东聊城市2次大暴雨形成机制的对比分析
徐娟,王健,纪凡华,吕博,李楠
干旱气象    2011, 29 (1): 75-81.  
摘要1872)      PDF(pc) (2315KB)(3077)    收藏

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雷达回波特征方面对比分析了山东省聊城市不同季节2次大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夏季大暴雨具有降水量大、短时性强、降水强度较强、危害大等特点。夏季大暴雨能量场强,多伴有强对流天气发生;大暴雨存在中气旋和逆风区,并且对应于暴雨和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区域;秋季大暴雨发生时,雷达回波强度不是很强,但持续时间比较长;秋季大暴雨发生时,物理量场上一些暴雨指标比夏季大暴雨稍低;大暴雨难以预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