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风廓线仪与气球测风资料的对比分析
孙旭映, 韩 晖, 段海霞, 张 良, 李忆平, 闫敬泽, 渠永兴
J4    2008, 26 (3): 48-52.  
摘要1906)      PDF(pc) (598KB)(3150)    收藏

利用风廓线仪和气球同步探测风场资料对比,分析了风廓线仪探测风场资料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稳定天气过程中,由于风廓线仪的探测盲区和地物杂波的影响,自地面至高空200 m范围内,廓线仪探测的风向、风速与气球探测的风向风速值有一定偏差, 200 m高度以上风廓线仪和气球探空所测得的风场廓线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在复杂天气过程中风场廓线形状出现较大偏差,主要原因是由于气球探空资料在各高度层之间的整体连续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而风廓线仪的观测资料无论在各高度层之间还是整体连续性方面都明显好于气球探空。这与在较高海拔地区,气球观测期间的大气局部不稳定有关。由于气球在经过某高度层时的取值明显受到当时大气层局部小湍流活动或者较强的下沉或上升气流影响,使气球经过该点时的位移与其相邻两点之间出现明显的飘逸,从而造成气球在某个高度范围内的风资料观测值出现较大偏离。但由于探空气球的资料不连续,无法准确判断气流扰动情况,而风廓线仪获取的不同高度上的风资料是10 min 内的平均观测值,一般不受小范围的空气扰动而出现较大偏离,另外,风廓线仪的观测是连续的,每组观测值之间只存在10 min的时间差,通过对前后几组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当时气流的扰动情况。因此,风廓线仪探测在资料的连续性和分析气流扰动情况,尤其是大尺度湍流活动方面更有探空气球不可替代的作用,风廓线仪观测资料的可靠性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河西走廊一次突发性暴雨天气的诊断分析
滕水昌, 渠永兴, 王 坚, 李伯文, 张 弢, 王荣哲
J4    2007, 25 (3): 66-71.  
摘要1498)      PDF(pc) (1408KB)(2905)    收藏

对2006年7月14日发生在甘肃省永昌县南部山区的局地强暴雨从天气学、物理量场、水汽条件、降水强度、卫星和雷达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500 hPa气旋式风切变是局地强降水形成的主要形势诱发因子,风的垂直切变为上升运动的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对流的产生和发展;由涡旋云系外部气流引发的对流单体,造成了这次局地强对流降水。同时发现高能区和Si场的分析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测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的个例分析
渠永兴, 滕水昌, 蔡元成, 王生元
J4    2006, 24 (2): 33-38.  
摘要1550)      PDF(pc) (502KB)(2650)    收藏

2005 年6 月27 日甘肃永昌实施了火箭人工增雨作业,XDR 数字化天气雷达对这次增雨过程进行了跟踪探测。通过分析这次人工增雨前后天气学背景和雷达回波演变情况,证明在有利的天气形势下,通过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后,雷达回波强度增强、回波范围和地面降水频率增大,作业后24 h地面雨量的分布情况也佐证了这一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甘肃省永登地区一次强单体冰雹过程分析
渠永兴, 孙旭映, 冀兰芝, 韩玲
J4    2005, 23 (3): 34-38.  
摘要1195)      PDF(pc) (234KB)(2084)    收藏

根据2003年7月8日发生在甘肃省永登县境内的一次强单体冰雹过程,从天气学背景、雷达回波的演变特征出发,分析了该过程回波高度和含水量、高度和强度的跃增变化以及强中一体特殊的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垂直剖面上强反射率区的范围及伸展高度对雹云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强反
射率区对应着云中含水量集中区域,只有含水量累积区位于云中过冷区中时才利于冰雹的生长;一旦回波出现55dBZ并高度达到4 km以上,降雹随即产生;强单体雹暴是一种发展非常强烈,有着特殊结构的强雷暴上述结果对冰雹预警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甘肃省冰雹云研究综述
渠永兴
J4    2004, 22 (1): 80-85.  
摘要1032)      PDF(pc) (206KB)(2141)    收藏

本文简述了人工防雹在甘肃的发展历程,总结和概括了40多年来甘肃人工防雹科研进展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了人工防雹中存在的主要科学技术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看法;最后,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甘肃人工防雹文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