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3种模型的石家庄日最大电力负荷变幅预报效果分析
#br#
武辉芹, 杨琳晗, 张中杰
干旱气象    2021, 39 (4): 709-715.  
摘要368)      PDF(pc) (1467KB)(1835)    收藏
基于石家庄2017—2019年逐日最大电力负荷和同期气象资料,分析日最大电力负荷的变化规律,在分析日最大电力负荷变幅与气象因子及空气质量指数(AQI)的相关性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广义相加模型(GAM)分冬季和夏季建立日最大电力负荷变幅预报模型,将2019年冬季和夏季月资料作为预报效果独立检验样本。结果表明:2017—2019年石家庄日最大电力负荷存在明显增长趋势,电力负荷变幅和气象因子及AQI的相关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与日最大电力负荷变幅呈负相关的因子在夏季与日最大电力负荷变幅呈正相关,反之亦然;3种模型中,GAM模型的预报效果最好,且夏季预报效果好于冬季,在业务应用中,夏季可选取含AQI的GAM模型,冬季应选取不含AQI的GAM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冀北地区输电线路覆冰风险预报研究
王馨, 卢毅, 张旭, 杨琳晗, 武辉芹
干旱气象    2020, 38 (1): 164-168.  
摘要366)      PDF(pc) (441KB)(2027)    收藏
利用国网冀北电力部门提供的2012—2015年冀北地区输电线覆冰事故资料以及电力微气象站资料,对输电线覆冰事故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同时选定输电线覆冰事故发生当日的最低、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降水量等气象要素作为因子,利用层次法构建输电线覆冰风险预报模型并进行个例验证。结果表明:冀北地区输电线覆冰事故多发于山区,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5月;不同的覆冰事故类型对应的下垫面类型也各不相同,冰闪事故56%以上发生在平原和坝上高原,舞动主要分布于山地和山谷;大多数输电线覆冰发生时,日最低气温为-8~0 ℃,日最高气温为-4~4 ℃,日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日平均风速为1~3 m·s-1;实际发生输电线覆冰灾害时,覆冰风险预报等级均在2级以上,无漏报,但存在较小的空报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冀北电网灾害事故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王 洁,付桂琴,武辉芹,齐宇超,赵增保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5-0879
4.
基于层次法的冀北地区输电线雷击风险区划
杨琳晗,赵增保,张彦恒,武辉芹,张娣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3-0516
5. 河北省输电线路冰害的气象要素时空分布特征
武辉芹,张金满,赵增保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6-0991
6. 冀北电网电力负荷特征与气温的关系
张彦恒,杨琳晗,武辉芹,张金满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5-0881
7. 灾害性天气交通事故特征及雾天公路通行预警指标体系
张金满,谭桂容,武辉芹,张彦恒,张娣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2-0370
8. 河北省高速公路路面温度变化特征及预报模型
武辉芹,马翠平,杨荣芳,张金满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4)-04-0665
9. 石家庄市紫外线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及等级预报方程的建立
武辉芹
J4    2010, 28 (4): 483-488.  
摘要1193)      PDF(pc) (249KB)(2070)    收藏

通过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石家庄市3 a来紫外线实况资料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紫外线强度与中午时段的能见度、相对湿度、总云量、低云量、气温、风速6个气象因子有密切关系,其中,它与总云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相对湿度。紫外线与相对湿度、总云量、低云量为负相关;紫外线与风速、气温、能见度呈正相关,并且在不同的月份与气温的相关性有明显的变化。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紫外线等级预报方程,为紫外线的预报提供了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京石高速路面温度特征及预报模型
曲晓黎, 武辉芹, 张彦恒, 贾俊妹
J4    2010, 28 (3): 352-357.  
摘要1071)      PDF(pc) (545KB)(1852)    收藏

选取京石高速公路沿线保定、望都和正定3 套自动气象站2007 年12 月至2009 年11 月的逐分钟路面温度监测资料,分析京石高速路面温度特征。发现路面温度与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很相近,日出后1. 5 h 左右达到最低值,午后达到最高值。路面温度与气温的最低值在出现时间和数值上差异不大,但最高值的出现时间前者比后者早1 ~ 2 h,并且数值明显比后者高。分析多种气象因子与路面温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气温与路面温度始终呈正相关,并且在各项因子中最显著。而总云量、低云量、露点温度、能见度和相对湿度,它们与路面最高温度和路面最低温度的相关性是相反的,且均是与其中一个相关显著而与另一个不太显著。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冬夏季路面最高温度和路面最低温度的预报模型,各模型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对夏季40 ~ 60 ℃的路面温度预报较准确; 对冬季- 5 ℃以下的路面低温预报虽然略偏高,但是预报误差在2℃以内的占8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