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2年夏季我国高温干旱特征及其环流形势分析
林纾, 李红英, 黄鹏程, 段欣妤
干旱气象    2022, 40 (5): 748-76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5-0748
摘要1762)   HTML81)    PDF(pc) (16918KB)(2577)    收藏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2022年夏季我国出现1961年以来平均气温最高和降水量次少的气候异常,并伴有最强的全国性(东北地区除外)高温过程和长江中下游及川渝地区大范围强伏旱。针对这次高温干旱的持续性和极端性,本文基于2022年6—8月全国2162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和降水量以及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AR(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逐日再分析资料等,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环流形势,将对今后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干旱不同时间尺度的预报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全国76.0%的站共出现48 198次高温,其中36.6%的站累计出现3001次极端高温事件,20次以上极端高温事件的站点均分布在四川盆地,高温状况远超21世纪以来的典型高温年份。全国性的高温过程从6月13日持续到8月30日,共计79 d,高温最强时段在8月11—24日。按照高温发生站次、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强度等由强到弱综合排序,依次是华东、西南、华中、西北、华北和华南地区,其中西南地区极端性最强,而东北地区未出现高温。干旱时空分布特征与高温基本相似,全国最强干旱时段在8月中旬。2022年夏季,500 hPa欧亚中高纬度呈“两脊一槽”型,尤其在7—8月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附近高压脊形成阶段性阻塞高压,强盛的副热带系统将两高之间活跃的冷空气大部分时段阻挡在50°N以北,造成我国“北涝南旱”的格局;低纬度的伊朗高压异常东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略偏北且异常西伸,两高压长时间贯通形成的高压带控制区气流辐散下沉,并持续阻碍水汽向中纬度输送,不利于长江流域产生降水。同时,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异常偏东,与中层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向而行,于8月中下旬在80°E—120°E范围内叠加,致使控制我国大范围的高压系统呈稳定正压结构,中心位于川渝上空,致使川渝地区成为高温日数和极端高温事件次数的高值中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1961—2017年京津冀地区寒潮活动特征
李红英, 林纾, 王云鹏, 黄鹏程, 于亚楠
干旱气象    2022, 40 (1): 41-48.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1-0041
摘要1490)   HTML13)    PDF(pc) (1866KB)(2355)    收藏

基于1961—2017年京津冀地区126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最低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该区域寒潮发生频次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定义的干湿判别指标分析区域性寒潮的干湿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单站寒潮年平均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呈西北多东南少,86%的站点寒潮年发生频次呈减少趋势。(2)1961—2017年寒潮累计发生站次呈显著减少趋势(P<0.001),气候倾向率为-5.7站次·a-1, 且在1983年发生突变。1961—1971年寒潮累计发生站次出现峰值,从1972年开始锐减, 2007—2017年寒潮平均发生站次为历史最少。(3)1961—2017年区域性寒潮发生频次年际变化总体呈递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82次·(10 a)-1, 1960年代冬季区域性寒潮发生频次最多,1970年代秋季和春季最多,2000年代冬季和春季为次高峰期,2011—2017年3个季节最少。区域性寒潮发生频次季节分布中以秋季出现最多、其次是冬季、春季最少; 10月、11月寒潮最为活跃。(4)京津冀地区区域性寒潮过程干过程发生频次最多,2011—2017年区域性寒潮过程干湿特征趋向于干过程和湿过程两极化分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DERF2.0模式对甘肃省1月气温模拟的误差分析
卢国阳, 林纾, 姚瑞, 陈佩璇, 刘丽伟, 李丹华, 王鑫
干旱气象    2020, 38 (2): 329-338.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0)-02-0329
摘要485)      PDF(pc) (3376KB)(2479)    收藏
基于DERF2.0模式回报的2 m气温资料、甘肃省参与业务评分的69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DERF2.0模式对甘肃省1992—2013年1月气温回报误差及其与外强迫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DERF2.0模式对甘肃省河东1月气温的模拟效果优于河西大部,特别在甘南、临夏、兰州、定西、平凉、庆阳等地区模式回报的平均误差小、稳定性高,且与观测一致呈增暖趋势,而河西大部平均误差大,变化趋势与观测相反,且回报效果不稳定。(2)虽然模式对1月气温的年际变化及空间分布形态有较好的反映,但气温变化中心和数值与观测差异大。(3)误差场的第一模态反映了模式对气温一致的高估或低估;第二模态以黄河为界,河东和河西误差呈相反的分布型;第三模态则是甘南高原区与其余大部误差呈反位相分布。(4)回报误差的主要模态与关键区域的环流和海温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表明模式对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响应能力存在缺陷,通过调整模式对关键区环流和海温的响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减少模式对甘肃省1月气温的预报误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西部OLR与秋季降水的关系
陈少勇,乔立,林纾,王劲松,夏权
J4    2011, 29 (1): 1-9.  
摘要1990)      PDF(pc) (3301KB)(3664)    收藏

利用中国西部280站地面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OLR资料,采用EOF、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西部OLR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西部秋季OLR高值区与降水低值区相吻合,OLR低值区偏于降水高值区一侧。秋季OLR和降水具有显著的反相变化趋势。(2)西部秋季各月OLR与降水有大片显著的负相关区存在,在西北和东南象限OLR与降水的反位相变化关系更加密切,9月负相关显著区最大。(3)通过EOF分析,南疆盆地—青海高原西北部,是西部OLR变化最敏感的地方。分析敏感区OLR变化对秋季降水的影响,同期9月当吐鲁番OLR异常增大(减小)时,南疆西部、青海高原北部、甘南高原—陇中区域的降水偏多(少),西藏—川西高原降水偏少(多);10月内蒙西部OLR异常与新疆、陕北、川北、桂西有显著的反相变化;11月塔克拉玛干沙漠的OLR异常与陕西降水有显著的反相变化。异常敏感区OLR对秋季降水影响的前期月份主要是上年12月、当年4~6月和8月。(4)青藏高原OLR低值中心,从冬到夏向东向南移动。同期9月高原OLR低值升高,西藏高原降水增多、高原东北侧降水减少,10月高原OLR升高,高原降水增多、河西中部降水减少,11月两者无明显关系。对秋季降水影响的前期月份主要是当年1月、3月和6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西北4 省( 区) 2009 年气候预测业务质量新旧评估办法对比
林纾, 郭俊琴, 张东方, 成青燕
J4    2010, 28 (3): 342-345.  
摘要979)      PDF(pc) (114KB)(2271)    收藏

通过对甘肃、青海、陕西、宁夏4 省( 区) 2009 年预测业务新旧评估办法的对比发现,无论是降水还是温度,年平均和最高值旧办法均比新办法系统性偏高15% 左右,而最低值旧办法多数情况比新办法系统性偏低。旧办法最高值达满分的概率相对较高,尤其是温度预测,但新办法得满分的概率很小; 但一旦报反旧办法得零分的概率很高,而新办法一般至少得20 分。与短期预报和预测业务旧评估办法相比,气候预测新评估办法更严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新一代“西北干旱监测预测业务服务综合系统”
林纾, 刘治国, 杨苏华, 陆登荣, 王遂缠, 程鹏, 王勇
J4    2005, 23 (3): 74-78.  
摘要1136)      PDF(pc) (140KB)(2439)    收藏

新一代“西北干旱监测预测服务综合业务系统”,是一个具有较好物理基础,较强的监测、预测、服务能力,较高自动化程度并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业务服务综合系统。本系统以短期气候预测为依托,集y象信息采集、加工、信息存储为一体,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已有的系统、资料及信息,吸纳了项目其它子专题的系统和成果,节省了计算机海量空间,避免了许多重复劳动,在近几年日常监测、预测业务服务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近13a影响甘肃省夏季旱涝因子的几点思考
林纾, 徐启运
J4    2005, 23 (1): 84-89.  
摘要1833)      PDF(pc) (324KB)(2704)    收藏

给出了1991年以来甘肃省夏季降水的实况和预测评估,对甘肃省夏季降水的影响因子作了多方面的分析和思考,指出对甘肃省汛期预测影响较大的因子是北半球极涡话动、太平洋海温、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季登陆的热带暴数、越赤道气流与季风、夏季东亚地区阻塞高压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其阶段性的综合演变特征;夏高原高度场持续偏高的态势已经削弱了它的信号作用;太阳话动对甘肃省夏季旱涝的影响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2002年5月甘肃省低温多雨天气分析
林纾
J4    2003, 21 (4): 32-36.  
摘要1348)      PDF(pc) (340KB)(1950)    收藏

给出了廿肃省2002年5月的温度、降水、极端最低气温和雨日概况,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阶段性的异常、极涡的位置和强度以及水汽条件和冷空气条件,计算了甘肃省5月降水与太平洋海温的相关性并与典型相似年份的前兆信号进行了比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