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我国北方不同下垫面地表能量通量的变化特征
周甘霖, 李耀辉, 孙旭映, 张铁军, 赵采玲
干旱气象    2019, 37 (4): 577-585.  
摘要401)      PDF(pc) (2919KB)(2293)    收藏
利用“中国干旱气象科学研究计划——我国北方干旱致灾过程及机理”的观测数据,分析塔中站、奈曼站、平凉站和锦州站2015年8—10月及定西站2016年8—10月地表能量通量变化特征。分析发现,不同下垫面辐射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相对于向下短波辐射和向下长波辐射,不同下垫面反射辐射和向上长波辐射差异更加明显。塔中站反射辐射和向上长波辐射最大,锦州站和平凉站相对较小。净辐射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和总辐射相位一致,农田净辐射日峰值相对较大。地表反照率3个月平均从大到小依次为塔中站(0.27)、定西站(0.19)、锦州站(0.16)、奈曼站(0.15)和平凉站(0.14)。各站点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均为单峰型,其中,奈曼站感热通量峰值最大(276 W·m-2),平凉站潜热通量峰值最大。定西站和锦州站净辐射分配以感热通量为主,平凉站则以潜热通量为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美国干旱监测预测业务发展及其科学挑战
王芝兰, 周甘霖, 张宇, 李耀辉, 董安祥
干旱气象    2019, 37 (2): 183-197.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9)-02-0183
摘要802)      PDF(pc) (2837KB)(3223)    收藏
干旱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对人类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近百年气候显著变暖和社会快速发展,加剧了干旱的影响程度,增强了干旱灾害的风险,给全球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提高干旱监测和早期预警技术是应对、管理干旱以及减轻干旱脆弱性的基础。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美国在干旱监测、预测业务及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回顾了美国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下干旱监测及数值模式预报系统的发展,重点概述了干旱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并结合2016年美国政府部门的抗旱任务书,讨论了干旱监测和预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我国干旱监测与预测发展提供新视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多种订正技术在风电场风速预报订正中的应用
张铁军,颜鹏程,张正英,段海霞,王有生,李耀辉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5-0835
5. 不同土地利用数据对中国西北地区风速模拟的影响
赵采玲1,2,张铁军1,王玮1,柳媛普1,曾鼎文1,李耀辉1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3-0397
6. 未来中国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预估
李柔珂1,3,李耀辉2,徐影3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3-0341
7. 西北区域数值预报业务试验系统基本要素预报效果检验
柳媛普,张铁军,段海霞,曾鼎文,宋琳琳,李耀辉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2-0301
8. 基于短期历史资料的风能预报中风速误差循环订正新方法
张铁军,颜鹏程,李照荣,王有生,李耀辉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6-1042
11. 干旱气象科学研究——“我国北方干旱致灾过程及机理”项目概述与主要进展
李耀辉1,周广胜2,3,袁星4,张宏升5,姚玉璧1,封国林6,王润元1,郭铌1,张存杰6,张强7,侯威4,黄建平8,等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2-0165
12. 2009/2010年中国西南区域性大旱的特征分析
李忆平,王劲松,李耀辉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4-0537
13. RegCM4模式对中国过去30 a气温和降水的模拟
巩崇水,段海霞,李耀辉,王澄海,任余龙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3-0379
14. SVD分析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与西北地区春、 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
王芝兰, 李耀辉, 王劲松, 陈录元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3-0363
15. CAM3.0模式中北大西洋风暴轴对;三核型;海温异常的响应
曾鼎文,李耀辉,张文波,苟 尚
干旱气象    2015, 33 (1): 70-77.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1-0070
摘要1414)      PDF(pc) (3203KB)(2600)    收藏

为了探究冬季(12~2月)北大西洋地区风暴轴与海温异常的关系,利用伴随AO(ArcticOs-cillation)出现的“三核型”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模式CAM3.0进行强迫,将模拟结果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做对比,发现CAM3.0在该SSTA强迫下可以再现伴随AO异常出现的风暴轴与急流异常,结论可概括为:海温正(负)异常时,北大西洋风暴轴增强(减弱),北美急流出口区向北(向南)摆动;“三核型”海温异常作为外强迫源,可能通过2种途径影响风暴轴的强度:首先通过热力作用改变中纬度低层大气斜压性来直接影响风暴轴,其次通过影响北美急流出口区的南北摆动来间接影响风暴轴;另外,海温正(负)异常可以增强(减弱)瞬变波与基本气流之间的正反馈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我国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的应用现状及问题简述
沙莎,郭 铌,李耀辉,韩涛,赵艳霞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4)-01-0128
18. 青藏高原夏季旱涝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
Oliver Bothe,Klaus Fraedrich,Xiuhua Zhu 李耀辉,翟颖佳 译
干旱气象   
21. 黄河源区域生态环境演变与对策建议
王 莺,李耀辉,孙旭映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3)-03-0550
23. 过去60 a 间全球干旱变化甚微
李耀辉,胡田田,王莺译
干旱气象    DOI: 10. 11755 /j. issn. 1006 - 7639( 2013) - 01 - 0215
26. 我国气象干旱研究进展评述
王劲松 ,李耀辉 ,王润元,冯建英,赵艳霞
J4    2012, 30 (4): 497-508.  
摘要2423)      PDF(pc) (560KB)(2903)    收藏

近几十年来,在全球变化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下,全球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其中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是干旱的频繁发生。干旱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由干旱,尤其是重大干旱灾害所引起的水资源匮乏、粮食危机、生态恶化( 如荒漠化等) ,直接威胁到国家的长期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介绍了国家对干旱研究的需求和近年来在干旱研究领域的主要科技进展,提出了目前干旱研究领域存在争议的问题、以及面对国家需求应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对未来5 ~ 10 a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1941 ~ 1943 年中国北方大旱的特点及其影响
董安祥,李耀辉,柳媛普
J4    2011, 29 (4): 423-426.  
摘要1877)      PDF(pc) (351KB)(2593)    收藏

分析了1941 ~ 1943 年中国北方大旱的特点及其影响。结果表明: 1941 ~ 1943 年中国北方大旱是中华民国时期以河南为中心的第2 个极端干旱事件。其特点是: 发生在年代际相对温暖期,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和受灾重,旱蝗并发。它使人口受到严重损失,粮价飞涨,生态环境恶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近10 a 西北地区沙尘气溶胶研究综述
康富贵 ,李耀辉
J4    2011, 29 (2): 144-150.  
摘要1146)      PDF(pc) (287KB)(1842)    收藏

沙尘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效应是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简单综述近10 a 我国西北地区科研人员在沙尘源区的研究、起沙机制、沙尘气溶胶的光、化学特性和辐射气候效应等方面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对今后沙尘气溶胶研究中所面临的一些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薯麦轮作FACE平台简介
赵鸿,张强,李耀辉,倾继祖,王润元,杨启国,王鹤龄,仝乘风,魏强
J4    2011, 29 (1): 100-105.  
摘要1527)      PDF(pc) (1697KB)(2594)    收藏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薯麦轮作田地建立气象部门首家FACE系统(Free Air CO2En-richment),即CO2浓度的控制和监测系统平台,由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建在定西半干旱生态环境与试验基地。该平台由CO2气体供应装置、控制系统、释放系统3大部分组成,它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平台的CO2浓度进行监测控制,根据作物冠层高度的CO2浓度、风向、风速、昼夜的变化调节CO2气体的释放速度及方向,实现FACE圈的CO2浓度高于周围大气CO2浓度某一数值。该平台旨在研究雨养农业区CO2浓度升高及其与温度、水分、养分等偶合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生理生态特征、生物量、产量等的影响,为该地区适应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西北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影响沙尘暴的研究进展
沈洁, 李耀辉, 朱晓炜
J4    2010, 28 (4): 467-474.  
摘要1291)      PDF(pc) (154KB)(2485)    收藏

中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由于常年水资源不足,荒漠化成为该区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据诸多学者对西北地区的研究,总结了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的特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由于气候、环境变化及沙尘暴频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影响沙尘暴频次的气候因子与其相关性研究的简要阐述,并结合相关论点,来探讨西北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如何影响沙尘暴的发生发展。相关研究表明,西北地区的大风、降水、下垫面状况等都直接影响着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与沙尘源区的状况及其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都具有密切联系。其中,在一定的下垫面条件下,大风是影响较大的因子,降水的增加对沙尘暴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气温通过大气环流的形式间接影响沙尘暴,土壤湿度则是通过改变植被覆盖、地表状况来影响沙尘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