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重庆夏季高温干旱特征及其对拉尼娜事件的响应
何慧根, 张驰, 吴遥, 李永华, 杨琴, 穆玉娇
干旱气象    2023, 41 (6): 873-88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6-0873
摘要293)   HTML6)    PDF(pc) (21197KB)(1040)    收藏

拉尼娜事件与我国气候密切相关,近年来重庆地区频繁出现的高温干旱与拉尼娜事件的关联值得深入研究。研究重庆高温干旱的特征及其对拉尼娜事件的响应,以期对该地区的高温干旱预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81—2022年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高温日数、NCE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再分析环流场和Hadley海温数据,分析重庆夏季高温和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探寻拉尼娜事件对高温干旱的影响及其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夏季是重庆干旱发生频率最高且持续时间最长的季节,高温干旱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及长江沿线地区。高温与干旱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持续高温促进重度干旱的形成,而长期干旱也可能导致极端高温的发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在冬、春季处于拉尼娜状态,对重庆夏季的高温和干旱有显著影响。弱拉尼娜事件倾向于引发高温,而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更易导致干旱。中部型和东部型拉尼娜事件均对重庆夏季高温和干旱产生显著影响。拉尼娜事件影响下的南亚高压偏大、偏强、偏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随之产生的偏大、偏强、偏北,以及高空急流位置偏北,是导致重庆夏季高温和干旱发展的重要环流因素。夏季重庆地区对流层中下层主要受偏弱的西南风控制,结合欧亚中高纬环流呈“两脊一槽”格局,形成不利于冷空气南下的气候环境,从而导致包括重庆地区在内的四川盆地长期受下沉气流控制,是重庆地区高温和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地面观测数据的重庆主城区通风量定量分析
姜平, 刘晓冉, 孙佳, 王颖, 李永华
干旱气象    2021, 39 (1): 96-101.  
摘要307)      PDF(pc) (1650KB)(1979)    收藏
利用重庆沙坪坝气象站1989—2018年30 a地面观测资料,定量分析重庆主城区通风量以及混合层高度、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平均风速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通风量阶段性变化明显,2003年以前位于一个较高水平,且减少趋势明显;2003年以后通风量较低,近10 a转为增加趋势。重庆主城区通风量具有2~3 a的振荡周期。通风量四季的年代际变化与年平均基本一致。在不同季节,通风量的年际振荡强度有所差异。夏季振荡幅度最大,秋季和冬季相对较小。通风量的季节差异明显,夏季最大,冬季最小。通风量的日变化与混合层高度、混合层平均风速的日变化基本一致,在午后达到最大,并能维持到傍晚。重庆主城区通风量与混合层高度、混合层平均风速显著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重庆地区冬季冷暖变化及其异常成因分析
刘晓冉, 胡祖恒, 李永华, 唐红玉
干旱气象    2020, 38 (03): 404-410.  
摘要784)      PDF(pc) (1688KB)(2259)    收藏
利用1961—2018年重庆地区34个国家气象站冬季逐月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大气环流指数和海温等资料,分析重庆冬季冷暖变化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冷冬、暖冬年的异常环流形势。结果表明,近58 a重庆冬季平均气温整体呈增加趋势(约增加0.7 ℃),且变暖趋势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增暖突变从1993年开始。重庆冷冬年和暖冬年的环流形势存在明显差异:前期夏、秋季的热带海温场偏冷(暖),冬季海平面气压场上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弱),500 hPa高度距平场上欧亚大陆呈明显北高(低)南低(高)分布形势,乌拉尔山高压脊和东亚大槽偏强(弱);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高原冷高压偏弱(强),印缅槽偏强(弱),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强(弱),有(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重庆地区;印缅槽偏强(弱)导致槽前偏南风偏强(弱),有(不)利于槽前暖湿空气输送和重庆地区降水,这种环流配置导致重庆地区易出现冷(暖)冬。热带印度洋、西北太平洋和南半球赤道中太平洋是影响重庆冬季冷暖的关键海温区,对重庆冬季气温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党河水库入库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李艳丽,李永华,陈新均,杨文斌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6-0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