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辽东半岛一次大暴雨过程触发和维持机制分析
梁军, 贾旭轩, 张胜军, 冯呈呈, 李婷婷, 程航, 刘晓初
干旱气象    2025, 43 (3): 435-449.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5-03-0435
摘要78)   HTML1)    PDF(pc) (39720KB)(72)    收藏
2017年8月3日20:00—5日14:00(北京时)辽东半岛东北部发生了一次强降水过程,其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利用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探空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FY-2G卫星云顶亮温数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3—5日辽东半岛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过程及其触发机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分为两个强降水阶段,主要由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北方干冷空气和地面辐合线共同影响所致;两个阶段短时强降水差异较大,这与低层水汽、环境风垂直切变、锋生强度密切相关,低层水汽丰沛、水平风垂直切变较大、锋生较强时,降水较多;辽东半岛对流层低层的锋生过程、正涡度中心和辐合中心耦合的动力结构,进一步加强了抬升作用,促使对流系统组织化程度更高、强度更强;辽东半岛地面南北辐合线交汇处对流单体合并增强,是产生极端短时强降水(小时降水量≥50 mm)的主要原因,地面辐合线由辽东半岛东北部向西南扩散的干冷空气与其东侧偏南气流所形成;地形阻挡作用和强降水的冷池效应促使东北或偏北气流向南延伸,对流单体后向传播,利于强降水的维持和加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台风“温比亚”(1818)影响辽东半岛的预报分析
梁军, 冯呈呈, 张胜军, 刘晓初, 张黎红, 李婷婷
干旱气象    2020, 38 (2): 280-289.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0)-02-0280
摘要633)      PDF(pc) (4841KB)(2674)    收藏
2018年第18号台风“温比亚”北上引发辽东半岛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但业务数值预报模式在其路径、强度和降水预报方面均有一定偏差。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年鉴、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G卫星云顶亮温(TBB)和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RA-Interim全球再分析资料(0.125°×0.125°),对台风“温比亚”影响辽东半岛的预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温比亚”预报的难点是登陆后转向点及转向后路径的预报,西风槽和大陆高压东移阻挡了“温比亚”的西行;台风“苏力”的西北移,导致副高位置偏北,其与东北地区高压脊形成的高压带则有利于“温比亚”的北抬。(2)“温比亚”和“苏力”2个台风与副高之间所形成的东南风低空急流,提供了持续的水汽和能量,既有利于“温比亚”强度的维持,又诱发辽东半岛强降水的持续发生。(3)“温比亚”在变性过程中与西风槽以及低空急流相互作用有利于其北侧螺旋云系的发展。强降水落区与台风低层环流北侧辐合带内冷暖平流活动密切相关,冷暖平流交汇处的能量锋带对强降水有较好的指示作用。(4)数值预报模式对转向点和转向后的路径预报存在较大分歧,除了参考集合预报产品外,还可采用相似预报手段,对比分析相似个例和误差小的数值预报模式的大尺度环境场,借助于数值预报产品和相似个例进行订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台风布拉万(1215)北上引发辽东半岛强降水的诊断分析
梁军1,张胜军2,李婷婷1,张黎红1,冯呈呈1,张彩凤1
干旱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