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 种标准化干旱指标在甘肃武威干旱监测中的对比
张 龙,赵福年,李国昌,黄 山,陈 祺
干旱气象   
2. 甘肃省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决策指挥系统
李国昌, 李照荣, 付双喜, 李宝梓, 丁瑞津, 张鸿
J4    2006, 24 (4): 82-86.  
摘要887)      PDF(pc) (89KB)(709)    收藏

“甘肃省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决策指挥系统”实现了作业装备的网络化管理,它以先进的监测系统为基础,依靠现代化的通信网络,应用;? 集成技术,开发以甘肃省详细地理信息为背景,集成应用多种信息资料的人工影响天气地理分析平台,通过手机短信实现作业条件的自动报警和发布作业指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祁连山东北侧夏季零度气温层高度变化研究
李国昌, 刘世祥, 张存杰, 祖永安, 蒲肃, 王有生
J4    2006, 24 (3): 31-34.  
摘要1410)      PDF(pc) (422KB)(2385)    收藏

分析了祁连山东北侧高空零度气温层高度的变化特征,探讨了零度层高度与地面气温、降水量、空中水汽含量、内陆河流量的相关性特征。研究表明:(1)在zo世纪so年代后期和6o年代零度层高度明显偏高,80年代明显偏低,}o年代后期到}o年代零度层高度基本上呈下降趋势,so一90年代呈上升趋势,21世纪前4。又呈下降趋势。(2)5 -9月历年零度层高度与地面气温、空中水汽含量的变化在同时间段内基本一致,呈正相关性;而与降水量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与内陆河流量变化相关性不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多普勒雷达产品在祁连山区一次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应用分析
曹玲, 李国昌, 郭建华, 陈和平, 窦永祥
J4    2006, 24 (2): 39-44.  
摘要1613)      PDF(pc) (635KB)(1102)    收藏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5 年7 月1 日发生在河西中部及祁连山中段人工增雨降水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及其产品的表现特征,认为这次降水过程是由于大尺度天气系统造成了大范围降水回波长时间维持,加之人工增雨作业共同影响的结果。其强度场、速度场具有混合性降水回波特征,并且在增雨催化阶段表现显著。速度图上的辐合流场、风廓线产品特征及雷达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产品对进行强降水落区、降水系统移动、地面降水估计具有较明确的指示意义。反射率因子图上的零度层亮带和速度图上的汇合流场特征是把握人工增雨作业时机和部位的重要依据。祁连山中段沿山不同海拔高度地面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为检验增雨效果提供了研究依据。另外,从天气学和物理量诊断方面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冰雹过程中闪电演变和雷达回波特征的综合分析
李国昌, 李照荣, 李宝梓
J4    2005, 23 (3): 26-33.  
摘要1535)      PDF(pc) (486KB)(2309)    收藏

应用闪电定位网的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西北地区的降雹过程,详细讨论了200年5月15日发生在兰州皋兰的一次降雹雷雨云的闪电演变、雷达回波特征和云特定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此雷雨云的闪电机制和电结构进行了分析推断。在皋兰产生降雹的个例分析表明,云中液态水含量是否出现高值区,是识别降雹开始的重要因子。在雷雨云移动路径上,总闪和云闪为线状分布,地闪集中分布在降雹区,云闪最多,地闪中绝大多数为负闪。综合计算降雹时段云参数分析表明,云中降水率和含水量对产生闪电相对敏感,推断这次雷雨云的电结构可能属于上正下负的偶极子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应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实现客观、 精细化预报的实例分析
傅朝, 李国昌, 杨建才
J4    2005, 23 (2): 54-59.  
摘要1246)      PDF(pc) (2255KB)(2491)    收藏

用常规填图资料和多普勒雷达PPI资料,对2003年9月18日针对西北区域气象中心10周年庆典的气象保障服务进行了分析,主要论述了在气象资料无时间连续性的现实条件下,常规天气图分析预报方法对此次过程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预报的失效性,而应用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图、速度图资料,通过分析径向风场的特征可预测该系统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