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福建古田一次对流云人工增雨催化试验的数值模拟研究
谢祖欣, 林文, 李丹, 花少烽
干旱气象    2025, 43 (5): 770-781.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5-05-0770
摘要19)   HTML1)    PDF(pc) (28583KB)(11)    收藏

对流云是南方人工增雨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重要对象,结构复杂多变;通过数值模式合理评估催化作业过程,进而研究其催化机制,是建立和改进催化作业技术的必要途径,也是评估实际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的有效手段。利用耦合了碘化银(AgI)催化的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2021年5月4日福建古田人工增雨随机化试验个例开展催化模拟,分析AgI核化机制、催化对云系宏微观特征、降水机制的影响以及增雨效果评估。结果显示,AgI播撒后呈带状扩散,催化前期(09:00—11:00)(世界时,下同)地面降水增量缓慢增加;随后(11:00—13:00)降水增幅加大并出现剧烈波动;13:00后降水增量以负值为主。AgI主要核化机制为凝华核化,核化持续约40 min。AgI播撒后主要通过凝华核化使冰晶数浓度大幅增加(增量约3~9个·L-1),增长的冰晶大部分转化为雪晶,再通过雪晶融化增加云中雨滴质量浓度。此次过程催化影响时间持续约4 h,催化部位绝对增雨量约-0.78~1.24 mm,增雨率约-8.3%~12.1%,总降水增量为4.64×105 t,增雨效果显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24年7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山火与干旱和高温等极端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大气环流成因
赵采玲, 杨金虎, 岳平, 颜鹏程, 李忆平, 李红, 李丹华
干旱气象    2025, 43 (5): 678-688.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5-05-0678
摘要38)   HTML4)    PDF(pc) (25378KB)(19)    收藏

2024年7月加州北部爆发的特大山火在极端高温与强风的共同作用下迅速蔓延,造成严重损失。本文利用美国干旱监测的干旱程度和面积指数(Drought Severity and Coverage Index,DSCI)、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发布的ERA5(ECMWF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提供的海温等多源数据,分析山火爆发前后的气象条件与环流背景,可为极端气候背景下山火预警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24年7月加州山火爆发是极端气象条件导致的结果,持续数周的高温(日最高气温达32.1 ℃)、极低湿度(平均相对湿度<50%)和持续干旱(DSCI>26.0)使植被高度易燃。环流系统极端异常加剧了高温干旱,北美西海岸持续受高压环流控制,局地强风加速了山火的空间传播。2024年厄尔尼诺事件(Niño 3.4区正异常)通过遥相关作用增强高压系统,抑制冬季降水并延长干旱期,热带东太平洋暖海温使得哈德莱环流增强,加强了加利福尼亚州的下沉气流,最终形成“高温-低湿-干旱”的耦合模式,显著增加山火面积和持续时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我国北方一次典型强沙尘暴过程的延伸期数值预报能力分析
李丹华, 张强, 卢国阳, 刘丽伟, 任余龙, 白冰, 杨扬, 段伯隆, 黄鹏程
干旱气象    2023, 41 (6): 944-951.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6-0944
摘要348)   HTML7)    PDF(pc) (17415KB)(1245)    收藏

目前利用数值模式对延伸期以上时间尺度的沙尘天气进行客观定量预报还在尝试阶段,本文利用耦合了沙尘模块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dust对我国北方一次典型强沙尘暴过程进行延伸期数值预报能力分析,并与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式模拟的起沙量大值区主要位于新疆南部、蒙古国和内蒙西部;模式对10 m风速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模拟风速比再分析资料风速偏小;模式模拟的沙尘柱含量和总沉降量变化能够反映沙尘暴天气过程特征;模拟的整层沙尘混合比与城市污染指数有一定对应关系,说明模式对沙尘引起的污染天气具有一定预报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大兴安岭不同林型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李丹, 杨丽萍, 贾成朕
干旱气象    2021, 39 (1): 144-150.  
摘要399)      PDF(pc) (471KB)(2190)    收藏
基于2004—2019年内蒙古地区大兴安岭根河市落叶松林(阳坡),鄂伦春自治旗蒙古栎、白桦和黑桦混交林(阴坡),牙克石市白桦和山杨混交林(阴坡),阿尔山市白桦和山杨混交林(阳坡)4个林地地表死可燃物监测数据及当地气象站观测数据,分析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与林分因子、林内气象因子、林外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发现两种阳坡林型林内郁闭度、地表死可燃物温度、林中气温与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负相关,林内相对湿度与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正相关;两种阴坡林型刚好相反。筛选有物理意义的影响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不同季节防火期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模型拟合优度阳坡>阴坡,秋季防火期>春季防火期>春秋混合季防火期>夏季防火期>总防火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DERF2.0模式对甘肃省1月气温模拟的误差分析
卢国阳, 林纾, 姚瑞, 陈佩璇, 刘丽伟, 李丹华, 王鑫
干旱气象    2020, 38 (2): 329-338.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0)-02-0329
摘要579)      PDF(pc) (3376KB)(2668)    收藏
基于DERF2.0模式回报的2 m气温资料、甘肃省参与业务评分的69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DERF2.0模式对甘肃省1992—2013年1月气温回报误差及其与外强迫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DERF2.0模式对甘肃省河东1月气温的模拟效果优于河西大部,特别在甘南、临夏、兰州、定西、平凉、庆阳等地区模式回报的平均误差小、稳定性高,且与观测一致呈增暖趋势,而河西大部平均误差大,变化趋势与观测相反,且回报效果不稳定。(2)虽然模式对1月气温的年际变化及空间分布形态有较好的反映,但气温变化中心和数值与观测差异大。(3)误差场的第一模态反映了模式对气温一致的高估或低估;第二模态以黄河为界,河东和河西误差呈相反的分布型;第三模态则是甘南高原区与其余大部误差呈反位相分布。(4)回报误差的主要模态与关键区域的环流和海温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表明模式对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响应能力存在缺陷,通过调整模式对关键区环流和海温的响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减少模式对甘肃省1月气温的预报误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于3D GIS的福建省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设计与应用
冯宏芳, 李丹, 廖燕珍, 林文
干旱气象    2019, 37 (4): 683-691.  
摘要410)      PDF(pc) (3961KB)(1772)    收藏
基于3DGIS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对接人工影响天气“五段业务”,设计了省、市、县三级通用、上下协同的2D、3D一体化、B/S架构的福建省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系统建立了集约化的全省人影数据库及功能流程,融合应用多源气象观测资料,自动识别作业云体进行作业点条件预警,直观展示全省作业动态并提供导航,实现了实时决策指挥和高效信息交互;利用雷达基数据3D反演及外推技术,在GIS平台上叠加显示3D云团与作业点安全射界,实现作业方案自动设计与3D模拟修订;通过移动通讯终端App自动采集相关数据,实现人影作业信息的快速规范上报与审核入库。系统界面友好,交互性强,有效提升了人影协调指挥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玛曲积雪过程对近地层气象要素影响的数值模拟
李丹华1,2,陈世强2,卢国阳1,刘丽伟1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3-0415
8. 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延伸期预报探索
林 纾,李丹华,卢国阳,刘卫平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6-0934
9. 基于GIS的内蒙古林业气候区划
代海燕1,都瓦拉1,王晓江2,李丹1,安丽娟3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2-0337
10. 内蒙古近30 a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特征
李丹,李云鹏,刘朋涛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4-0663
11. 锡林郭勒草原生长季地—气温度变化特征及相关性
杨丽萍1,李丹1,秦艳2,张存厚1,Oxana Vishnyakova3,吕迪波1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