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1961—2023年辽宁区域性高温过程时空特征及其环流分型
苏小琁, 阎琦, 陆井龙, 于跃, 房一禾, 孙晓蕾
干旱气象    2025, 43 (4): 531-539.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5-04-0531
摘要32)   HTML0)    PDF(pc) (16502KB)(33)    收藏

基于1961—2023年辽宁地区54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再分析数据,采用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客观识别标准,对辽宁区域性高温过程进行识别与特征分析,并对其环流背景进行分型。结果表明,1961—2023年,辽宁共发生24次区域性高温过程,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单次过程的最大影响范围可占全部监测站点的55.56%;高温过程最早始于5月下旬,最晚结束于8月中旬,其中以6月中旬发生次数最多;多数过程持续3~4 d,占总数的75%。不同年代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发生频次和覆盖范围有所差异,表现为20世纪60—80年代过程偏少、范围较小,20世纪90年代起频次增多、影响范围扩大。造成辽宁区域性高温过程的环流形势主要分为2类:暖高压脊型(21次)和纬向环流型(3次)。初夏与盛夏,主要影响系统均为暖高压脊型;盛夏,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纬向环流型出现频率有所上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太子河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
刘鸣彦, 房一禾, 孙凤华, 赵春雨, 侯依玲, 崔妍, 周晓宇
干旱气象    2021, 39 (2): 244-251.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1)-02-0244
摘要569)      PDF(pc) (1898KB)(2378)    收藏
为揭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太子河流域径流量变化的影响,基于1961—2018年气温、降水量等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水文站径流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累积距平等方法,对该流域径流量、面降水量及潜在蒸散量趋势特征、突变点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估算不同时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961—2018年,太子河流域径流量与面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均呈现微弱减少趋势,径流量和面降水量分别在1975、1984、1996、2009年发生显著突变,而面潜在蒸散量仅在1983年发生显著突变。径流量与面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径流量随着降水量增加、潜在蒸散量减少而增大。根据径流量的突变点将研究时段划分为5个时期,与基准期1961—1975年相比,1976—1984年、1985—1996年、1997—2009年及2010—2018年气候因子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3.24%、-0.08%、18.57%及28.45%,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分别为76.76%、100.08%、81.43%及71.55%,表明人类活动是太子河流域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