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7 年7 月3 日承德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大气不稳定指数的变化和θse 的水平、垂直分布反映了大气的层结状态和不稳定能量积聚的状况; 温度平流和螺旋度的垂直分布,显示了强对流发生前大气的热力、动力特征; 散度、垂直速度随时间—高度的变化,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有着动力触发作用; 高低空风场的配置和通气管指数可以判断垂直风切变的大小,是决定强对流天气发生及强度的重要条件; 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的形态、强度、移向、垂直结构等特征及平均径向速度场中气旋、中尺度辐合线、逆风区等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对强对流天气的预警至关重要。
选取2007年7月至2008年10月承德市39次短时强降水天气的雷达产品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强降水开始前和强降水期间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回波顶高等雷达产品进行分析发现:承德短时强降水均由强单体风暴或多单体风暴弥合成的带状、片状积层混合回波造成。短时强降水回波的生成可分为回波移动型、聚合加强型、本地汇聚型、暴雨型4个型;径向速度的基本特征是中低层有入流急流或逆风区,入流急流导致中低层的中尺度辐合和逆风区形成的中小尺度辐合,导致降水回波的汇聚和发展,是形成短时强降水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1990~2008年承德市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面积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表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是生物因子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发生作用的结果。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在温度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最有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以受灾率作为马铃薯晚疫病气象等级的划分标准,选取与晚疫病相关好的前期气象要素作为预报因子,采用综合聚类法建立了马铃薯晚疫病气象等级的预报模型。回代结果表明:用气象综合聚类法做马铃薯晚疫病的气象等级预报,可以为控制晚疫病的蔓延赢得宝贵时间,提高气象决策服务水平。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08年6月25日发生在河北省东北部的1次局地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产生在θse线陡立密集区附近,θse线陡立密集区附近对流稳定度较小,有利于湿斜压涡度发展, M PV1“高层正值区低层负值区垂直迭加”的配置是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形势,暴雨位于850 hPa上M PV1零线附近,湿位涡在850 hPa上具有M PV1 < 0,M PV2 > 0的特征,在夏季可以作为河北省北部预报暴雨的一个有效辅助工具。
通过对廊坊市地下水漏斗演化过程与逐年降水的相关分析,揭示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的气象干旱响应模式,即气象干旱促使人类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从而进一步加剧水文干旱、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及地面沉降灾害。在时间序列上,气象干旱呈波浪起伏状特征,而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及地面沉降表现为缓变性、积累性和不可逆性,气象干旱的阶段性终止并不能阻止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及地面沉降的继续发展与蔓延。同时提出了合理开采地下水、大力开展水循环利用、发展节水农业等对策。
应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7年春季承德市暴雪天气从形成的大尺度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部高压脊的阻挡导致南北低值系统的合并加强,它的移动缓慢造成了这次暴雪天气。低层辐合和低空急流的建立造成大范围的水汽辐合和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深厚的大气湿层为大的降水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散度场、垂直速度场、k - 螺旋度的高低空配置和时空变化是暴雪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条件。结合红外卫星云图,分析实时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对预测暴雪天气的发展变化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