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陇东黄土高原旱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形影响研究
杨丽杰, 曹彦超, 刘维成, 徐丽丽, 张洪芬, 孙子茱
干旱气象    2022, 40 (6): 945-95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6-0945
摘要552)   HTML11)    PDF(pc) (28834KB)(1658)    收藏

利用陇东黄土高原旱区2013—2020年302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等,分析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地理因子的关系,并结合2021年一次极端短时强降水事件,总结地形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陇东黄土高原旱区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月日数占比(35.9%)最多、极端性最强,8月次数占比(46.9%)最多、强度最强;雨强主要分布在22.0~31.0 mm·h-1,日变化呈多峰型特征,17:00(北京时,下同)至次日00:00最为活跃,次数占比为56.8%,且强度和极端性最强。(2)短时强降水次数和小时雨量极值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前者东南多、西北少,且随着雨强增大骤减,高发区主要集中在河谷喇叭口地形区,而掌地也是30.0 mm·h-1以上强降水高发区;后者中部小、东北与西南大,大值区主要分布在庆城东部—合水西部。(3)地理、地形因子对短时强降水次数影响显著,主要由地理位置贡献,而对极值无明显影响,地形强迫抬升并非是陇东黄土高原旱区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影响机制。(4)山谷风环流及其诱发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陇东黄土高原旱区河谷喇叭口地形区短时强降水形成的重要原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利用产品对庆阳极端气温释用效果分析
吴爱敏, 路亚奇, 李祥科, 张洪芬, 徐 燕
J4    2009, 27 (3): 288-293.  
摘要1559)      PDF(pc) (796KB)(2712)    收藏

利用CMSVM的回归方法,用2003~2007年的欧洲数值预报格点资料和庆阳市8个自动站极端气温资料建立最高最低气温预报模型。2008年业务运行效果检验评估表明: 5 d最高、最低气温综合平均预报准确率达到64%和71%,对实时业务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最高、最低气温准确率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效果降低,最低比最高气温的预报准确率高。最低气温预报效果春夏季好于秋冬季,最高气温相反。最高、最低气温绝对误差和平均误差都预报时效的延长增大,最高比最低气温平均绝对误差大,二者的平均误差接近,均为正值,预报值具有偏高的倾向。对9月明显变化过程的评估表明,最高最低气温预报与实况演变的趋势相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庆阳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新一代雷达资料对比分析
吴爱敏, 薛塬轩, 白爱军, 张洪芬
J4    2007, 25 (2): 43-49.  
摘要1830)      PDF(pc) (447KB)(2653)    收藏

通过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利用基本数据产品和物理量产品,分析了庆阳市2005年5月30日强冰雹过程和7月1~2日连续暴雨过程中雷达回波强度、速度、云顶高度、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特征,并将2次过程的雷达产品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冰雹和连续性暴雨回波反射率因子差异大,冰雹回波发展移动快,达50 km/h,中心强度超过50 dBZ;回波移动前沿梯度大,速度图上出现速度模糊,雷达探测出中气旋,云顶高度超过12 km;降雹前VIL出现跃增,中心超过20 1,g/m 都有降雹。而连续暴雨强度只有25~35 dBZ,移速慢,零速度线分布有规律,能反映低空急流和冷暖气团移动规律,云顶高度低,仅为5~8 km,降水过程中VIL变化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支持向量机方法在冰雹预报中的应用
吴爱敏, 郭江勇, 张洪芬, 路亚奇
J4    2005, 23 (4): 41-45.  
摘要1369)      PDF(pc) (269KB)(2074)    收藏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简称SVM)方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统计学习理论方法,本文通过对这一方法的学习,总结陇东主要降雹的环流形势特点,利用这一新方法对冰雹分类预报进行了探讨,经检验,效果较好。并与传统的天气分型后制作预报模式进行了比较,验证了SVM方法不需要进行天气分型,这样总样本数多,建立的预报模型效果好。这为基层台站制作天气预报模式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