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近60 a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趋势及2023年特征分析
张存杰, 张思齐, 宁惠芳
干旱气象    2024, 42 (4): 536-552.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4)-04-0536
摘要740)   HTML46)    PDF(pc) (34587KB)(1402)    收藏

对不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利用我国均一化的2 254个气象观测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评估近60 a和2023年我国及其各区域(未包含港澳台地区)发生的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和极端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简称“极端事件”)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我国极端事件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1970—1990年代初下降趋势明显,1990年代后期以来增加趋势明显;极端高温事件呈显著增加趋势,进入21世纪后增加趋势更加明显;极端低温事件呈减少趋势;极端降水事件总体呈增加趋势;极端干旱事件呈下降趋势且阶段性特征明显;近60 a来受台风影响出现的极端风速和降水事件呈减少趋势,主要由极端台风风速事件减少造成,而极端台风降水事件呈缓慢上升趋势。2023年我国极端事件每站平均发生139次,比气候平均值偏多28.3%。其中,极端高温事件平均发生79次(偏多76.8%),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年;极端低温事件平均发生20次(偏少23.8%);极端降水事件平均发生14次,极端干旱事件平均发生26次,都接近常年平均值;极端台风事件平均发生0.41次(偏多4.2%),主要以极端台风降水事件为主。2023年极端事件主要出现在西南地区、江南西部、华南西部、西北地区中部和北部、内蒙西部、京津冀等地,其中四川东部、贵州南部、甘肃西部、内蒙西部等地超过200次。极端事件增多的主要原因是极端高温事件和极端干旱事件增多。综合等级指数分析表明,极端事件高危险区域主要位于南方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近60 a综合等级指数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南地区到东北地区南部这个过渡带上。2023年高危险区域主要出现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中北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干旱气象科学研究——“我国北方干旱致灾过程及机理”项目概述与主要进展
李耀辉1,周广胜2,3,袁星4,张宏升5,姚玉璧1,封国林6,王润元1,郭铌1,张存杰6,张强7,侯威4,黄建平8,等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2-0165
3. 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张存杰,王 胜,宋艳玲,蔡雯悦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4)-06-0883
4. 第三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技术总结
丁一汇, 张强, 张存杰, 李耀辉
J4    2010, 28 (3): 247-249.  
摘要770)      PDF(pc) (91KB)(229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西北地区气候变化新动态及对干旱环境的影响
张 强, 张存杰, 白虎志, 李 林, 孙兰东, 刘德祥, 王劲松, 赵红岩
干旱气象    2010, 28 (1): 1-7.  
摘要2863)      PDF(pc) (522KB)(5816)    收藏

 近50a来,西北地区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降水变化空间差异突出,西北地区整体暖干化趋势明显,局部出现暖湿现象。气候变暖使冰川退缩,雪线上升,冻土消融,湿地退化,湖泊萎缩,河流流量减少,水资源越来越短缺,出现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根据IPCC预测结果分析,未来西北地区气候变暖趋势会更加明显。从保护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完善气候变化综合监测系统以及开展重点区域气候变化过程专项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西北干旱区水循环与水资源问题
张强, 赵映东, 张存杰, 李耀辉, 孙国武, 高前兆
J4    2008, 26 (2): 1-8.  
摘要2500)      PDF(pc) (353KB)(3573)    收藏

从现实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初步归纳了全国水资源短缺的空间格局,评述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现状和趋势,简要分析了西北干旱区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的特点和规律,概括了西北干旱区水循环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的进展和动态,初步探讨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高效率利用的科学对策。最后,提出了西北干旱区水循环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方面的某些重要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祁连山东北侧夏季零度气温层高度变化研究
李国昌, 刘世祥, 张存杰, 祖永安, 蒲肃, 王有生
J4    2006, 24 (3): 31-34.  
摘要1410)      PDF(pc) (422KB)(2385)    收藏

分析了祁连山东北侧高空零度气温层高度的变化特征,探讨了零度层高度与地面气温、降水量、空中水汽含量、内陆河流量的相关性特征。研究表明:(1)在zo世纪so年代后期和6o年代零度层高度明显偏高,80年代明显偏低,}o年代后期到}o年代零度层高度基本上呈下降趋势,so一90年代呈上升趋势,21世纪前4。又呈下降趋势。(2)5 -9月历年零度层高度与地面气温、空中水汽含量的变化在同时间段内基本一致,呈正相关性;而与降水量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与内陆河流量变化相关性不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30周年话而立,改革创新三春秋
张 强, 李耀辉, 杨兴国, 张存杰
J4    2004, 22 (4): 2-5.  
摘要733)      PDF(pc) (31KB)(167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甘肃省河西地区环境蠕变的若干事实
杨兴国, 张存杰, 叶谦, 孙国武, 赵建华
J4    2004, 22 (1): 65-68.  
摘要1320)      PDF(pc) (226KB)(2647)    收藏

揭示了甘肃省河西地区环境蠕变的若干事实,指出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恶化和气候异常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河西走廊沙尘暴特征及气候成因分析
张存杰, 汤绪, 李耀辉
J4    2003, 21 (4): 18-22.  
摘要1971)      PDF(pc) (257KB)(2746)    收藏

本文主要分析了河西走廊春季沙尘暴多发的原因,指出河西走廊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干旱少雨的气候背景是沙尘暴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河西走廊的沙尘暴过程次数自1955年以来总体呈减少趋势,上世纪70年代最多,90年代最少。研究发现,河西走廊沙尘暴发生与东亚冬季风的强弱有直接关系,并且与前期秋冬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关系密切,海温偏高时,东亚冬季风较弱,河西走廊发生的沙尘暴较少,海温偏低时东亚冬季风较强,河西走廊春季容易发生沙尘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提高气候预测准确率的有效途径
张存杰
J4    2003, 21 (3): 90-93.  
摘要1010)      PDF(pc) (179KB)(2318)    收藏

文中给出了目前我国干旱气候预测的水平和使用的主要方法,指出数值模式的预测方法小仅具有明确坚实的物理基础,而且具有客观、定量的优点,是气候预测方法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的发展为区域气候的模拟和预测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发展适合西北地区的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是目前西北地区气候规律及其预测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