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秋季北极海冰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气温的影响
张建军, 张剑明, 赵新宇, 廖玉芳, 范嘉智
干旱气象    2021, 39 (1): 8-14.  
摘要454)      PDF(pc) (1852KB)(2103)    收藏
利用英国哈德莱中心海冰密集度资料,通过相关、合成等统计方法分析秋季北极海冰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气温的影响,发现拉普捷夫海以北及东西伯利亚海以东海区的海冰密集度变化可作为预测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气温的前兆信号。当拉普捷夫海以北及东西伯利亚海以东海区海冰密集度偏高时,欧亚中高纬中部地区2 m气温经向梯度增大,乌拉尔山地区阻塞偏弱,欧亚中高纬以纬向环流为主,长江中下游冬季气温偏高,反之亦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突变前后湖南株洲市设计暴雨参数变化特征
吴浩, 曾向红, 吴贤云, 张剑明, 蒋元华
干旱气象    2019, 37 (5): 850-856.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9)-05-0850
摘要412)      PDF(pc) (763KB)(2468)    收藏
近年来,湖南株洲市暴雨呈多发之势,城市内涝日趋严重,排水防涝设计暴雨参数发生变化。利用湖南株洲市国家基准站1963—2017年逐分钟降水资料,通过滑动平均提取16个历时逐年最大降水量样本,探讨株洲市气候突变前后设计暴雨强度及雨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湖南株洲市暴雨日数及年最大降水量在1983年存在一次显著突变,突变后暴雨日数增多、雨强增大,极端降水事件增多。突变前,各历时年最大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且不显著,而突变后则均呈现明显增加趋势,且120 min及以上历时通过显著性检验。突变前后不同重现期下各历时暴雨雨量都有不同幅度的增大,且随着重现期增大、历时延长,雨量差值增大。短历时和长历时暴雨雨型突变后都出现雨峰位置前移、雨峰雨量增大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近年来株洲市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湖南夏秋干旱及环流异常特征
张剑明,廖玉芳,吴浩,张建军,赵辉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3-0353
5. 湖南湘中地区一次暴雨及大暴雨过程分析
张剑明,章新平,蔡秀峰,张庆云
干旱气象    DOI: 10. 11755 /j. issn. 1006 - 7639( 2013) - 01 - 0117
6. 近46 a 来湖南省气温变化的若干特点
张剑明 ,黄晴
J4    2012, 30 (3): 387-392.  
摘要1711)      PDF(pc) (1759KB)(1344)    收藏

利用湖南省55 个站1961 ~ 2006 年的气温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 EOF)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 REOF) 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气温的空间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依据空间异常类型可分为湘北、湘中和湘南及湘东南3 个区。湖南省年平均气温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平原盆地高于丘陵山地。近46 a 来,湖南省气温表现为增加的趋势,湘北和湘东南增温明显,且气温存在着2 a、3. 5 a、5 ~ 7 a 左右和16 a 的周期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京津冀地区近47a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张 健, 章新平, 王晓云, 张剑明
J4    2009, 27 (1): 23-28.  
摘要1881)      PDF(pc) (740KB)(3235)    收藏

利用线性回归、突变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地区1960~2006年84个地面台站降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47a来京津冀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5mm/10a。除夏季外,其余季节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由于华北地区夏季降水量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60% ~70%,所以夏季降水量的显著减少使得年平均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京津冀地区夏季降水量在1990年代初发生突变,其他季节降水量无突变现象;年和4季降水量大致存在4个周期的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