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天山南坡暖季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及输送特征
庄晓翠, 李博渊, 赵江伟, 李建刚, 张林梅
干旱气象    2022, 40 (1): 30-40.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1-0030
摘要973)   HTML13)    PDF(pc) (5511KB)(2566)    收藏

利用1981—2020年5—9月天山南坡1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 GDAS再分析资料,分析天山南坡暖季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并采用HYSPLIT模式,模拟追踪水汽源地及输送特征。结果表明:天山南坡暖季暴雨主要发生在南亚高压双体型、500 hPa以上西南急流(气流)、700 hPa切变辐合以及天山地形辐合抬升的重叠区域。水汽主要源自中亚、大西洋及其沿岸、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经TKAP(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阿富汗东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西北部)、南疆、北疆关键区,分别从偏西、偏南、偏北通道输入暴雨区,700 hPa以上偏西通道、以下偏北通道占主导地位,且贡献最大的是南疆关键区。源自中亚的水汽主要输送至暴雨区700 hPa及以下,对暴雨的贡献较大,且沿途损失较大;源自大西洋及其沿岸、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的水汽主要输送至暴雨区700 hPa以上,对暴雨的贡献较小。另外,中低层还存在源自北疆、南疆、北美洲东部、蒙古的水汽。基于上述特征,建立了天山南坡暖季暴雨过程水汽三维精细化结构模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新疆短时强降水天气系统环流配置及雷达回波特征
杨涛, 杨莲梅, 张云惠, 庄晓翠, 黄艳
干旱气象    2021, 39 (4): 631-640.  
摘要458)      PDF(pc) (5514KB)(2175)    收藏
利用2010—2018年新疆105个国家站、1240个区域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及8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预报业务应用角度提出新疆短时强降水过程定义并遴选468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短时强降水影响系统环流配置和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新疆短时强降水的影响系统主要有中亚低槽(涡)、西西伯利亚低槽(涡)、西北低空急流。造成新疆短时强降水的对流风暴主要有合并加强型、列车效应型和孤立对流单体型,其中合并加强型最多,占45.1%,孤立对流单体型占34.8%,列车效应型最少,占20.2%,且各区域对流风暴的影响比例也有一定差异。南疆短时强降水过程中多普勒雷达最大反射率因子强度(Zmax)、强回波中心顶高(Dmax)、回波顶高(ET)、最大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预警阈值小于北疆,且伊犁州最大,阿克苏最小,伊犁州短时强降水以低质心回波为主,其他区域则为低质心和高质心回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10—2016年新疆阿勒泰地区暖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李博渊,马宏君,庄晓翠,赵江伟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5-0797
4. 2014年新疆西部一次暴雪天气的中尺度特征
庄晓翠,覃家秀,李博渊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2-0326
5. T639模式在新疆北部暖区强降雪中的预报检验
庄晓翠1,2,周鸿奎3,李博渊4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6-1031
6. 新疆阿勒泰冰雹灾害气候特征
王建刚,何清,徐建春,庄晓翠,梁效忠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4)-01-0114
7. 阿勒泰地区冬季降雪的集中度和集中期变化特征
白松竹,陈真,庄晓翠,王磊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4)-01-0099
8. 新疆阿勒泰地区大到暴雪天气气候特征
郭城,李博渊 ,杨森 ,庄晓翠,王海岩
J4    2012, 30 (4): 604-608.  
摘要1521)      PDF(pc) (1679KB)(2525)    收藏

采用1961 ~ 2010 年( 9 月至次年5 月) 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生的70 场大到暴雪天气过程对应
的高空、地面资料,应用统计法、天气学方法分析,分析了阿勒泰地区大到暴雪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
明, 1990 年代之前冷冬气候背景下,大到暴雪天气发生频次相对较少,之后的暖冬气候背景下发生频
次较多。春秋季和2 月发生次数较少, 10 月在1990 年代发生频次突增; 冬季其它各月均在1970 年代
最少, 12 月1990 年代最多,其它月2000 年代最多。大到暴雪主要发生在该地区的北部、东部,集中出
现在11 ~ 12 月。500 hPa 图上,大到暴雪主要发生在2 脊1 槽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 低涡是形成大到
暴雪天气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 阿勒泰地区处于其底部强锋区控制中; 中低纬度里、黒海地区为低槽
区,并不断分裂短波东移北上,与低涡底部强锋区在该地区上空汇合,为大降雪的发生提供有利的环
流背景。700 hPa 图上,在塔城、克拉玛依到阿勒泰站为较强的偏西( 或西南) 风的风速辐合; 850 hPa
图上,在塔城、克拉玛依站与阿勒泰之间形成偏南( 西) 风与偏东风的切变线是大到暴雪天气的触发
条件。地面图上,大到暴雪天气发生在蒙古高压后部、鞍型场、中亚低压、倒槽或气旋前部的减压、升
温区域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乌恰雹暴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个例分析
唐秀,支俊 ,庄晓翠 ,唐志坚 ,齐贵英
J4    2011, 29 (2): 224-230.  
摘要1242)      PDF(pc) (1789KB)(1845)    收藏

应用常规雹暴天气资料和喀什CINRAD/CC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8 年7 月23 日出现在克州境内乌恰县的一次雹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能反应冰雹、降水的强度、落区,特别是反射率因子能很好地反映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移动路径和发生、发展、消亡过程,径向速度和垂直风廓线能较好地分析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流场结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新疆阿勒泰地区积雪变化分析
庄晓翠, 郭城, 赵正波, 张林梅
J4    2010, 28 (2): 190-197.  
摘要1800)      PDF(pc) (1027KB)(2770)    收藏

用阿勒泰地区7个测站1961-2008年逐月最大积雪深度、积雪和降雪日数及其初终日以及冬季(11至次年3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R/S分析法对阿勒泰地区积雪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最低气温的上升更为显著;降水量呈显著增多趋势。该地区大部地方积雪、降雪最早出现在9、10月,最迟在次年4-5月。历年平均最大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的年变化呈单峰型,降雪日数分布则较复杂;在空间分布上,积雪深度最大值在阿勒泰站,最小值在福海站;积雪日数福海站最少,吉木乃站最多;降雪日数自西向东逐渐减小。最大积雪深度呈显著的增加趋势、积雪和降雪日数趋势变化不显著,但在空间分布上有差异;受积雪和降雪初日推后的影响,积雪期和降雪期均呈显著的减少趋势。突变检测表明,就全区平均来说最大积雪深度在1983年前后发生了显著的突变,与冬季降水量的变化一致;平均积雪和降雪日数则比较稳定,没有发生显著的突变,各区域变化与全区不完全同步。R/S分析表明,最大积雪深度、积雪和降雪日数在未来具有反持续性;平均降雪日数、福海站最大积雪深度、吉木乃站积雪日数、布尔津站降雪日数的反持续性相对最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新疆阿勒泰地区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张林梅, 庄晓翠, 胡 磊
J4    2010, 28 (1): 71-75.  
摘要1681)      PDF(pc) (378KB)(3025)    收藏

 利用Micap s常规实况图、EC客观分析场及T213 00时的物理量场,从寒潮冷空气的酝酿、堆积、爆发3个阶段分析了2009年2月11~13日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重点分析强降温及降水原因。分析表明:此次强寒潮冷空气来自新地岛和泰米尔半岛的超极地强冷空气,强冷空气沿乌拉尔山脊前东北风带和北风带南下堆积到西西伯利亚上空。由于乌拉尔山脊西北部冷空气的侵袭,使该脊向东南跨,推动西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大举南下,从而造成这次强寒潮天气。形成强降水的原因是北方冷空气与南支槽东移北上的暖湿气流在该地区汇合,并配合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共同造成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阿勒泰地区暖季蒸发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庄晓翠, 张林梅, 阿志肯, 刘大锋
J4    2009, 27 (3): 213-219.  
摘要2107)      PDF(pc) (1523KB)(4724)    收藏

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4~2001年暖季(5~9月)20 cm口径蒸发皿蒸发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相关法分析发现,就整个地区平均而言,暖季蒸发皿蒸发量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区域内富蕴站呈显著上升趋势,吉木乃和布尔津站变化不显著,与全区不同步。完全相关系数法分析表明,整个地区平均而言,低云量、平均风速、气温日较差与蒸发皿蒸发量有显著的相关性,是影响蒸发量的主要因子,但各站有所不同。低云量及气溶胶等污染物的增加导致太阳辐射量减少,而引起气温日较差减少,最终导致蒸发量减少;平均风速减小则主要与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减弱导致我国平均风速减小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