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东北冷涡背景下两次强降水干侵入特征对比分析
段云霞, 崔锦, 李得勤, 王月, 班伟龙, 刘青
干旱气象    2024, 42 (3): 357-366.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4)-03-0357
摘要248)   HTML14)    PDF(pc) (26587KB)(787)    收藏

东北冷涡背景下的强对流天气具有局地性强、预报难度大的特点,冷空气的入侵往往对强对流天气的触发具有指示性意义。本文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地面观测数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的ERA5(ECMWF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及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2016年6月30日和2020年8月3日2次冷涡强降水天气的形势及动力、热力特点,重点对比分析了2次过程的干侵入特征。这2次强降水过程地面均为蒙古气旋配合,从地面至高空动力条件较好。降水发生前,上午天空晴好,对流层中高层有冷空气渗透,近地层湿度大,形成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强降水发生前,中层干区自西向东侵入,高层高位涡区向下伸展,增强对流不稳定发展,中层位涡接近1×10-6 m2·K·s-1·kg-1可以作为进入强降水时段的指标。干侵入指数呈偶极分布特征,可反映干冷空气和暖湿空气的相互作用,暴雨常发生在干侵入指数的密集带。当中高层干侵入指数正值区向中低层发展时,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干侵入指数对强降水的落区及暴雨的增幅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CloudSat探测的辽宁地区夏季云系特征
潘晓, 李得勤, 公颖, 徐迪, 白华, 崔锦
干旱气象    2020, 38 (5): 716-725.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0)-05-0716
摘要551)      PDF(pc) (3362KB)(2583)    收藏
基于2007—2010年夏季CloudSat数据产品融合资料,对辽宁地区夏季单层和多层云系的发生概率、组成、垂直结构、微物理结构及相应的环境温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夏季辽宁地区主要由单层云组成,其次为双层云。单层云系主要由卷云和高层云组成,其次是高积云和深厚对流云。多层云系上层以卷云为主,双层云下层主要由高积云、高层云和层积云组成,而三层云多以中层为高层云和高积云、下层为层积云的组合出现。(2)多层云系中各云层的回波强度和云层厚度均小于单层云系。(3)单层云系和多层云系中各云层的微物理量(粒子数密度、有效半径、云水含量)平均廓线垂直分布类似,但多层云系平均值相对较小,且下层大于上层,这与组成云层的类型有关,其中深厚对流云最大,卷云最小。(4)有云条件下大气中水汽较晴空时更充足。白天,有云条件下近地面温度降低,夜晚则相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18年辽宁两次雨转暴雪过程对比分析
阎琦, 崔锦, 杨青
干旱气象    2019, 37 (6): 944-953.  
摘要446)      PDF(pc) (4901KB)(2079)    收藏
应用常规观测、风廓线雷达、多普勒雷达及NCEP再分析资料,从影响系统、水汽、热动力演变等方面对辽宁2次雨转暴雪成因及降雪量可预报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过程Ⅰ回暖时间长,锋生时间短,近地面锋区影响期间降水增强,925~850 hPa锋区垂直分布,850 hPa锋区过境后强降雪结束;过程Ⅱ短暂强回暖,冷空气楔入低层早,暖湿空气沿冷垫上滑,锋生时间长,近地面锋区影响期间无降水,中层锋区与低层东北回流叠加时出现强降雪,850 hPa锋区过境缓慢,强降雪持续时间长,700 hPa锋区过境后强降雪结束。雷达回波特征显示,0 ℃层亮带高度在降水相态转变为雨夹雪前明显降低,雨夹雪阶段基本维持,降雪后0 ℃层亮带消失。对数值预报降雪量订正,首先关注前期回暖、气温日变化与系统性降温叠加作用,再根据不同类型降雪影响系统动力、水汽辐合等条件判断降水时段,综合订正降雪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