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金沙江下游高温天气的环流分型和诊断
黄瑶, 袁梦, 郭洁, 宋雯雯, 刘新超
干旱气象    2024, 42 (2): 217-227.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4)-02-0217
摘要280)   HTML15)    PDF(pc) (22974KB)(1069)    收藏

金沙江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清洁能源输出地,其下游干热河谷地段是高温频发地区,针对该区域开展高温天气环流特征和诊断对提高高温灾害预报水平和提高该区域能源调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1—2020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5(Reanalysis v5),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对金沙江下游高温天气环流形势进行分型,并对各类高温天气的动力和热力因子进行诊断,提炼出各型高温的物理量阈值。结果表明:金沙江下游高温天气的环流背景可分为暖脊型、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型和青藏高压型3种类型。高温期间中高层均有≥0.25 Pa·s-1的下沉气流,天空晴朗无云,晴空辐射强,且近地面受到≤800 hPa强度的热低压直接加热作用。热力诊断发现金沙江下游高温主要由非绝热加热引起,温度平流对局地升温的贡献为负,垂直绝热变化贡献接近于0,但下沉气流有利于地面接收更多太阳辐射,使近地层非绝热加热增加,从而导致金沙江下游出现高温天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19年汛期大渡河流域面雨量多模式预报效果检验
宋雯雯, 郭洁, 淡嘉, 徐诚, 龙柯吉
干旱气象    2021, 39 (4): 678-686.  
摘要417)      PDF(pc) (2652KB)(1987)    收藏
基于站点观测资料、格点实况资料和智能网格、西南区域中心业务运行的中尺度模式系统(southwest center WRF ADAS realtime modeling system, SWCWARMS)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模式资料,以面雨量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绝对误差、模糊评分、正确率、TS评分、偏差分析等,对2019年6—10月大渡河流域面雨量预报效果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预报平均绝对误差、预报正确率及模糊评分检验显示,智能网格的预报效果总体上优于其他模式。随着面雨量等级的增大,TS评分逐渐降低,空报率逐渐减小,漏报率逐渐增大,模式的预报能力逐渐降低。ECMWF模式在小雨和中雨面雨量预报中优势明显,智能网格在大雨和暴雨等级面雨量预报中表现较优。3个模式在小雨和中雨等级面雨量预报中预报的等级偏大,在大雨和暴雨等级面雨量预报中预报的等级偏小。各模式对典型降水过程面雨量预报结果表明,SWCWARMS模式对面雨量的预报等级均偏大,而智能网格和ECMWF模式对小雨和中雨的预报等级偏大,对大雨预报等级偏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渡河流域面雨量时空分布特征及雨季转换指标
郭洁, 宋雯雯, 郑昊, 刘新超,
干旱气象    2019, 37 (3): 370-.  
摘要393)      PDF(pc) (1204KB)(2625)    收藏
利用1961—2016年大渡河流域15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上、中、下游三个分段流域的面雨量,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计算流域内雨季开始及结束期。结果表明:(1)大渡河中、上游面雨量呈上升趋势,下游呈下降趋势,下游年降水量相对变率和极差最大,其次是中游,上游最小;夏季流域面雨量最大,占全年降水的50%~60%。5—9月流域面雨量在100~200 mm之间,11月至翌年2月在5~20 mm之间,流域内面雨量峰值出现时间由北向南延迟,上、中、下游相差近1个月。(2)依据雨季转换指标计算出的雨季开始及结束期比依据强降水计算的更稳定,大渡河流域下游进入雨季最早,其次是中游,上游最晚,而上游雨季结束最早,其次是中游,下游最晚,上、中、下游雨季持续时间分别为172 d、182 d和195 d。(3)当上游出现强降水时,中、下游很少同时出现强降水,当下游出现强降水时,中游经常同时也出现强降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