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石羊河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识别及其演变特征
杨晓玲, 孙旭映, 杨金虎, 吴雯, 赵慧华, 陈静
干旱气象    2024, 42 (6): 836-84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4-06-0836
摘要407)   HTML47)    PDF(pc) (8131KB)(575)    收藏

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是石羊河流域高发的复合极端气候事件之一,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比单一的极端气候事件更为严重。利用1961—2023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等资料,采用百分位数阈值法和Ped气象干旱指数识别和确定复合高温干旱事件,采用线性趋势法分析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多年平均频次的空间差异较小,但各年代内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平均频次空间差异明显,且空间差异有逐年代增大趋势。石羊河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年频次呈先减少后增多的趋势,全流域及各地均在1996年之前减少,之后增多。复合高温干旱事件主要出现在6—8月,7月最多。石羊河流域不同等级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发生频次变化较大,随着干旱等级的升高,干旱频次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中旱频次最多,特旱最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半干旱区陆面过程观测试验的仪器精度和观测误差分析
杜昊霖, 王胜, 乔梁, 孙旭映
干旱气象    2022, 40 (3): 364-374.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3-0364
摘要507)   HTML13)    PDF(pc) (5151KB)(2185)    收藏

利用定西试验基地2017年5月的平行对比观测资料,分析陆面过程观测试验的仪器精度和观测误差。结果表明:HMP45D型空气温湿度传感器、107-L型土壤温度传感器、WAA151型风速仪、HFP01型土壤热通量板和涡动系统(CSAT3+Li-7500)观测数据的偏差较小,均在允许范围内,说明相同仪器之间的观测数据基本一致,但观测土壤湿度的CS616型仪器在使用时需要订正;不同型号仪器观测长短波辐射的一致性很高,其相关系数均近乎1;观测数据的偏差也直接影响能量闭合率,试验中湍流通量观测偏差造成地表能量闭合率0.61%~2.20%的不确定性,可利用能量观测偏差造成地表能量闭合率0.08%~1.67%的不确定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我国北方不同下垫面地表能量通量的变化特征
周甘霖, 李耀辉, 孙旭映, 张铁军, 赵采玲
干旱气象    2019, 37 (4): 577-585.  
摘要401)      PDF(pc) (2919KB)(2293)    收藏
利用“中国干旱气象科学研究计划——我国北方干旱致灾过程及机理”的观测数据,分析塔中站、奈曼站、平凉站和锦州站2015年8—10月及定西站2016年8—10月地表能量通量变化特征。分析发现,不同下垫面辐射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相对于向下短波辐射和向下长波辐射,不同下垫面反射辐射和向上长波辐射差异更加明显。塔中站反射辐射和向上长波辐射最大,锦州站和平凉站相对较小。净辐射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和总辐射相位一致,农田净辐射日峰值相对较大。地表反照率3个月平均从大到小依次为塔中站(0.27)、定西站(0.19)、锦州站(0.16)、奈曼站(0.15)和平凉站(0.14)。各站点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均为单峰型,其中,奈曼站感热通量峰值最大(276 W·m-2),平凉站潜热通量峰值最大。定西站和锦州站净辐射分配以感热通量为主,平凉站则以潜热通量为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黄河源区域生态环境演变与对策建议
王 莺,李耀辉,孙旭映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3)-03-0550
5. 风廓线仪与气球测风资料的对比分析
孙旭映, 韩 晖, 段海霞, 张 良, 李忆平, 闫敬泽, 渠永兴
J4    2008, 26 (3): 48-52.  
摘要1906)      PDF(pc) (598KB)(3149)    收藏

利用风廓线仪和气球同步探测风场资料对比,分析了风廓线仪探测风场资料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稳定天气过程中,由于风廓线仪的探测盲区和地物杂波的影响,自地面至高空200 m范围内,廓线仪探测的风向、风速与气球探测的风向风速值有一定偏差, 200 m高度以上风廓线仪和气球探空所测得的风场廓线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在复杂天气过程中风场廓线形状出现较大偏差,主要原因是由于气球探空资料在各高度层之间的整体连续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而风廓线仪的观测资料无论在各高度层之间还是整体连续性方面都明显好于气球探空。这与在较高海拔地区,气球观测期间的大气局部不稳定有关。由于气球在经过某高度层时的取值明显受到当时大气层局部小湍流活动或者较强的下沉或上升气流影响,使气球经过该点时的位移与其相邻两点之间出现明显的飘逸,从而造成气球在某个高度范围内的风资料观测值出现较大偏离。但由于探空气球的资料不连续,无法准确判断气流扰动情况,而风廓线仪获取的不同高度上的风资料是10 min 内的平均观测值,一般不受小范围的空气扰动而出现较大偏离,另外,风廓线仪的观测是连续的,每组观测值之间只存在10 min的时间差,通过对前后几组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当时气流的扰动情况。因此,风廓线仪探测在资料的连续性和分析气流扰动情况,尤其是大尺度湍流活动方面更有探空气球不可替代的作用,风廓线仪观测资料的可靠性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火箭增雨效果雷达回波分析
孙旭映, 王劲松, 王静
J4    2005, 23 (3): 39-41.  
摘要1531)      PDF(pc) (81KB)(2141)    收藏

利用200年6月12日甘肃省永登县雷达观测对流云的加密资料,选取了2次相似对流云过程分别作为目标云和对比云,探讨了目标云作业前后较对比云雷达回波有关参数的显著变化,并结合地面雨量点观测资料对地面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目标云在降水、生命期特征、回波垂直特征参数变化方面,表现出作业前后较对比云存在明泉差异,目标云作业40 min后地面产生0. 6 mm降水,而对比云则从新生发展到减弱消散阶段经历较短的时(30 min),地面并无降水产生,从而推断本次人工增雨达到了一定的预计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甘肃省永登地区一次强单体冰雹过程分析
渠永兴, 孙旭映, 冀兰芝, 韩玲
J4    2005, 23 (3): 34-38.  
摘要1195)      PDF(pc) (234KB)(2084)    收藏

根据2003年7月8日发生在甘肃省永登县境内的一次强单体冰雹过程,从天气学背景、雷达回波的演变特征出发,分析了该过程回波高度和含水量、高度和强度的跃增变化以及强中一体特殊的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垂直剖面上强反射率区的范围及伸展高度对雹云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强反
射率区对应着云中含水量集中区域,只有含水量累积区位于云中过冷区中时才利于冰雹的生长;一旦回波出现55dBZ并高度达到4 km以上,降雹随即产生;强单体雹暴是一种发展非常强烈,有着特殊结构的强雷暴上述结果对冰雹预警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