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内蒙古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对流尺度集合预报试验
计燕霞, 孙鑫, 姚晓娟, 刘林春, 朱峰, 刘珂, 王雪严
干旱气象    2025, 43 (5): 723-732.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5-05-0723
摘要28)   HTML1)    PDF(pc) (14034KB)(18)    收藏

针对2021年7月发生在内蒙古地区的一次显著性大暴雨过程,开展了一组对流尺度集合预报(Convection-Allowing Ensemble Prediction,CAEP)试验,以评估其对强降水过程的预报能力,并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 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全球集合预报、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集合预报(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Global Ensemble Prediction System,NCEP-GEFS)以及中国气象局区域集合预报(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Regional Ensemble Prediction System,CMA-REP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全球集合预报的集合平均对强降水中心的强度预报偏弱,其中ECMWF对强降水中心位置预报较准确;CMA-REPS和CAEP预报的降水强度与实况接近,但存在一定位置偏差;NCEP-GEFS在降水中心及强度的预报中均表现较差。概率匹配集合平均可有效改善集合平均的降水强度预报,TS评分较传统集合平均明显提高,其中ECMWF和CAEP的提升最为显著。CAEP在单站降水量级及其发展趋势的预报中优于全球及区域集合预报。客观检验结果显示,ECMWF、CMA-REPS和CAEP集合成员对25 mm·(6 h)-1降水具有一定预报能力,而NCEP-GEFS表现较差;对于60 mm·(6 h)-1降水,CAEP集合成员的TS评分最高,概率预报的Brier评分最低且可辨识度最高,表明CAEP在内蒙古地区强降水过程的预报中具有显著优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呼和浩特市大气自净能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刘新, 刘林春, 赵艳丽, 仲夏, 申紫薇, 刘诗梦
干旱气象    2020, 38 (4): 632-638.  
摘要459)      PDF(pc) (1038KB)(2337)    收藏
基于呼和浩特市1981—2018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2014—2018年的空气污染观测数据和1992—2013年夜间灯光指数,计算呼和浩特市大气自净能力指数ASI,分析大气自净能力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探讨近38 a呼和浩特市大气自净能力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ASI与空气质量指数AQI呈幂函数的负相关关系,ASI越小,越容易出现空气污染。呼和浩特市年平均ASI呈显著下降趋势,特别是21世纪之后下降明显。风速、混合层高度对ASI的作用更大,而降水的作用较小。冷空气日数与ASI正相关关系显著,21世纪以后冷空气活动的明显偏弱对大气自净能力减弱造成一定影响;夜间灯光指数及夜间灯光区域面积均与通风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大气自净能力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特别是21世纪以后影响较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内蒙古河套地区极端降水特征分析
刘林春, 刘炜, 孙鑫, 刘新, 董祝雷, 张宇
干旱气象    2020, 38 (4): 535-542.  
摘要890)      PDF(pc) (3113KB)(2859)    收藏
摘要:基于内蒙古河套地区34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8年逐日降水量,分析近58 a极端降水事件和降水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选取典型过程分析极端降水过程环流背景场特征。结果表明:(1)平均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7—8月降水最丰沛。8月降水量显著减少,5、6和12月降水量显著增加。(2)极端降水阈值东南高西北低,鄂尔多斯市乌审召降水量历史极值最大,巴彦淖尔市海力素最小。大部地区极端降水事件频次在5 次以上,强度东南强西北弱。(3)极端降水事件 7—8月最多,平均强度8月最强。9月极端降水事件显著增加,强度显著增强。(4)年平均极端降水过程强度减弱趋势显著,过程降水大值区多集中在土默特左旗、伊金霍洛旗和呼和浩特市区。(5)极端降水过程多受槽前西南气流影响,充足的水汽条件配合异常强盛的上升气流,易发生强降水事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内蒙古玉米气候适宜度及其变化特征
刘新1,赵艳丽1,刘林春2,高志国1,尤莉1
干旱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