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多模式融合的湖北逐时短时强降水预报方法改进
万羽, 许冠宇, 钟敏, 刘瑞雪, 刘文婷
干旱气象    2025, 43 (1): 143-152.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5-01-0143
摘要67)   HTML10)    PDF(pc) (5966KB)(154)    收藏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开展短时强降水的预报研究对于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湖北省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短时强降水概率预报产品和中尺度高分辨率数值模式资料,采用邻域最优概率法和多模式融合技术对湖北省1~12 h短时强降水的落区进行预报与检验评估。结果表明,邻域法明显提高了中尺度数值模式对短时强降水的预报能力,其中面积邻域法的效果优于单点邻域法,CMA-MESO、CMA-SH9和WH-RUC模式的最优面积概率均为5%,最优邻域半径分别为50、60、60 km;多模式融合预报方法较单模式单点邻域法表现出明显优势,2023年、2024年4—9月短时强降水的1~12 h TS评分均表现为正技巧,分别提高0.014、0.020;改进后的多模式融合方法对短时强降水的命中率有大幅提升,尤其是在湖北省2023年8月7日和2024年6月28日的多次强对流过程预报中均有提前精准预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风廓线雷达的湖北梅雨期暴雨中小尺度特征
苟阿宁, 吴翠红, 王玉娟, 杜牧云, 刘文婷, 冷亮, 邓红
干旱气象    2022, 40 (1): 84-94.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1-0084
摘要612)   HTML14)    PDF(pc) (18327KB)(2495)    收藏

针对2016年湖北梅雨期3次(“6·19”、“7·5”和“7·19” )暴雨过程,首先对比了汉口站探空数据与汉口、咸宁两个风廓线雷达站水平风速、风向,发现“6·19”和“7·5”过程汉口风廓线雷达站3 km以下水平风速和探空数据较为接近,而3次过程中咸宁风廓线雷达站8 km以下水平风向、风速和汉口站探空数据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利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并结合常规、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对3次过程中水平风场、平均垂直速度及其变率、水平风速垂直切变、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_{n}^{2}$)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开始前西南风速明显增大,中层干冷空气入侵和地面冷池形成的中尺度偏东气流是“6·19”过程50站出现大于等于17.2 m·s -1大风的主要原因,“7·5”和“7·19”过程西南急流长时间维持及1 km以下的偏东气流则是短时强降水持续时间较长的诱因;(2)梅雨期暴雨期间风廓线雷达观测的水平风速垂直切变、平均垂直速度及其变率随高度变化较小,较强上升运动区域主要集中在4 km高度以下;(3) $C_{n}^{2}$显示强降水发生前大气水汽含量有一增加过程,且整层水汽含量深厚,$C_{n}^{2}$大值区的消失对应降水结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