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雷达观测的福建暖季对流天气特征分析
冯晋勤, 赖巧珍, 蔡菁
干旱气象    2024, 42 (6): 865-877.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4-06-0865
摘要125)   HTML8)    PDF(pc) (69495KB)(383)    收藏

研究福建暖季对流系统分布特征对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有重要参考意义利用福建建阳、龙岩、长乐、厦门4部天气雷达2008—2017年资料识别暖季(4—8月)对流,分区域分析对流的空间、时间和垂直结构,以及不同面积和伸展高度的对流系统的空间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建暖季的5—6和8月为对流活动高峰期;暖季对流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4—6月对流高发区位于内陆,7—8月位于沿海山脉一带;6—8月以中深对流为主,4月以大面积对流为主,5—6月以中等和大面积对流为主,7—8月以中等和小面积对流为主。对流的垂直结构月分布有差异,中等强度对流的回波强度7—8月最强,西北部回波发展高度最高。对流频数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对流常发生于15:00—16:00(北京时),7—8月以午后单峰为主,4—5月呈双峰或多峰特征。面积越大的对流系统频数峰值出现越迟,中深和深对流午后峰值明显。5—6月内陆夜间到清晨对流高发由边界层惯性振荡形成风场的日变化及其扰动风与地形相互作用造成,8月沿海山脉对流高发原因是午后沿海山脉处于近地层加热中心、风场辐合和能量大值区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福建西部山区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触发机制分析
冯晋勤, 卢芸芸, 赖巧珍, 蔡菁
干旱气象    2022, 40 (1): 62-72.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1-0062
摘要540)   HTML9)    PDF(pc) (12551KB)(2269)    收藏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及地面自动站、风廓线雷达、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和ERA-Interim逐6 h 0.125°×0.125°再分析资料,分析2015年5月19日福建西部山区一次极端降水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分为锋前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两个阶段,暴雨区位于低空西南急流轴左侧,水汽充足,冷暖空气交汇,不稳定能量大,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低,大气可降水量大及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形成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vective system, MCS)发展的环境条件。(2)锋前暖区降水期间,西南气流携带高能量和水汽充足的空气移入暴雨区被中尺度边界附近的冷出流空气抬升,不断产生新的对流单体,对流单体向东北偏东方向移动,排列形成短雨带;若干条东北—西南向长度不等的短雨带在中尺度出流边界北侧建立,缓慢向东移动,依次重复影响关键区;暴雨关键区存在辐合线和风速辐合,为降水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向西南开口的河谷地形加强了对流的发展;对流单体不断后部建立和东北西南向多个短雨带重复影响同一地区的列车效应是此阶段MCS主要发展方式。(3)锋面降水期间,对流单体在低涡切变南侧风速辐合、水汽和能量大值区发展东移南压,中高层先于低层转偏北气流,表现出前倾特征,垂直风切变加大,冷空气从中高层先扩散南下,与低层暖湿空气交汇使对流加强,冷暖气流的交汇叠加风速辐合使得强降水加强并维持。对流单体后向传播向东移动产生的列车效应是此阶段MCS主要发展方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