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利用数值模式对延伸期以上时间尺度的沙尘天气进行客观定量预报还在尝试阶段,本文利用耦合了沙尘模块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dust对我国北方一次典型强沙尘暴过程进行延伸期数值预报能力分析,并与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式模拟的起沙量大值区主要位于新疆南部、蒙古国和内蒙西部;模式对10 m风速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模拟风速比再分析资料风速偏小;模式模拟的沙尘柱含量和总沉降量变化能够反映沙尘暴天气过程特征;模拟的整层沙尘混合比与城市污染指数有一定对应关系,说明模式对沙尘引起的污染天气具有一定预报能力。
干旱是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之一。2022年夏季发生在长江流域的异常高温干旱事件不仅强度大,而且持续时间长,是一次罕见的重大干旱事件,对我国的社会经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鉴于这次事件的极端性,本文在客观分析此次事件演变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大气环流和外强迫异常对此次高温干旱的可能影响。研究发现,气象干旱指数及土壤湿度监测结果一致表明本次旱情从6月开始出现,7月迅速发展,进入8月后范围进一步扩展、强度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流域内整体气温偏高,部分地区高温日数超过40 d。此外,夏季整个流域的蒸散量距平是1960年以来的历史第二高值(仅次于2013年高温伏旱),进一步加剧了长江流域的水分亏缺程度。从环流特征来看,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西伸、极涡面积偏小及强度偏弱、南亚高压偏强东移,共同导致长江流域的水汽输送条件偏弱、下沉气流盛行,使得整体条件不利于降水发生。而前期拉尼娜事件的持续、印度洋偶极子负位相的出现以及春季青藏高原西北部积雪负异常的持续,可能是导致今年夏季环流异常的主要外强迫因子。
利用历史资料记录,考虑西南(云贵川渝)和华南(粤桂)各自不同的孕灾环境(包括气候背景、下垫面状况、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河网分布)、人口密度、经济条件等,分别构建了西南和华南地区的干旱灾害链模式,分析各自灾害链链条上的灾害传递特点。结果表明,尽管西南和华南干旱灾害链的链条结构有相似的地方,但各自链条上灾害的传递过程不同。干旱灾害链上灾害传递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西南在轻度气象干旱时就会引起作物干旱,而华南则要在中度气象干旱时才会下传到作物干旱;西南在中度气象干旱就会引起诸如人畜饮水困难和牲畜饲草料不足等问题,而华南则要在重度气象干旱时才会引起相应的问题;由于孕灾环境的差异,西南在重度气象干旱时可引起部分区域的石漠化现象,而华南则除了桂北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出现石漠化的概率小。在同一区域,对不同承灾体而言,干旱等级的下传阈值不同,如干旱达中旱等级就可下传影响航运,达到重旱等级时可下传引发森林火灾和病虫害,而达到特旱等级时才可下传导致土壤退化。
温度、湿度、降水和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是啤特果栽培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了探索临夏州啤 特果的温、湿度适宜性和建立温、湿度适宜预测模型,利用临夏州啤特果产量数据和同期气象观测资 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啤特果种植区域的气候生态条件及各生育期气象要素影响因子,建立 气候生态适生种植区划综合指标体系。并将啤特果从生长发育到果实成熟划分为5 个生育期,采用 多元回归方法,建立各生育期时空动态预测模式,实现啤特果产量气象预测。为临夏啤特果大力推广 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利用临夏州6 个气象站1971 ~ 2007 冰雹资料,分析了冰雹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 然后用NCEP 再分析资料,计算和分析了40 例区域冰雹过程( ≥2 站) 中的动力、热力因子,归纳了冰雹发生的环流类型及短期预报流程,建立了基于冰雹物理模型释用的短期冰雹预警系统。结果表明: 2000年前冰雹发生频率的变化比较平稳,其后便急剧减少,由M - K 气候突变检验得出, 2000 年为一突变点; 冰雹主要发生在4 ~ 10 月,6月大部分站达到最大,而到10 月基本消失; 下午到傍晚时段( 17: 00~ 19: 00) 发生冰雹的概率最大,冰雹发生频率和海拔高度相关性较好。冰雹发生的环流类型可分为:蒙古气旋型、新疆槽发展型、新疆脊前冷平流型、高原低涡型、高原高压北部锋区型。
采用临夏地区临夏市、康乐、和政、广河、永靖和东乡6 个站点1968 ~ 2010 年的气温、降水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 - Kendall 突变检验法,分析了临夏地区43 a 来气温、降水量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及气温的突变性。结果表明,近43 a 来临夏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突变出现在1990 年代中期, 1990 年代中期以前增温缓慢,以后增温明显加快。冬季和夏季变暖的趋势远大于秋季,春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小,临夏地区气温以中部和北部增温幅度最大; 降水变化整体持平略减少趋势,但有明显起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960 年代末至1970 年代末期,降水量交替升降变化幅度较大,整体表现为增加趋势,年降水量极大( 小) 、次大( 小) 值均出现在这一时期,大涝大旱现象明显。1980 年代至1990 年代末期,降水量变化较平稳,整体表现为正常略偏少,之后降水整体呈增加趋势,出现增湿现象, 2000 年代中期后逐渐呈减少趋势。4 季降水量夏季表现为略减少趋势,其他季节持平,基本无变化。
2007年8 月25 ~ 26 日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发生1 次成灾十分严重的大暴雨过程。利用NCEP( 1° × 1°) 资料对暴雨的影响系统、水汽输送进行了分析,并用位涡理论对此次暴雨的发生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副热带高压边缘强盛的水汽输送,暴雨区上空强烈的水汽辐合是暴雨发生的重要原因,暴雨发生前的强烈不稳定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热力条件; 此次暴雨过程中,西北冷低压槽在青海东部和甘肃中部影响较弱,它在气压场上表现不是很明显,仅在暴雨区附近形成弱风切变; 而325K 等熵面位涡对此次暴雨的发生系统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高值位涡的冷空气沿着陡峭的等熵面下滑到底层,由于位涡守恒,从而促使低层垂直涡度急剧增大,从而导致了此次暴雨的发生。
利用K干旱指数及其干旱监测预测业务系统,着重介绍了K干旱指数在甘肃省干旱监测业务中的应用。从K干旱指数的定义、等级、标准、应用及其监测结果与实际干旱状况的比较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实际的旱情比较, K干旱指数在甘肃省2008年春季、5月、6月、伏期(7~8月)以及秋季前期9月的干旱监测中有较好的监测效果。
利用(1b@1b)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侧2002年10月18日一次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北上的西南暖湿气流与东移南压的西北冷空气在36b附近交汇形成的高原切变线是造成这次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暴雪发生在700湿位涡正压项1正值密集带和湿位涡斜压项2负值区中"由于等He线变得陡立密集,大气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2绝对值增大,大气湿斜压性增强导致下滑倾斜涡度发展是形成此次暴雪的重要原因,它对暴雪预报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
利用Micap s常规和ECWMF资料,对造成2004年5月28~29日甘肃省中东部初夏区域性暴雨过程的高、低空急流及锋区等天气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 500 hPa西风带急流轴( ≥20 m·s- 1 )从乌拉尔山中底部向巴尔喀什湖移动,其分裂的短波槽和冷空气沿急流底部向甘肃河西至青海省中部发展,为这次大降水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能量; (2)在副热带高压快速南压东退中,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 ( 3)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对此次大(暴)雨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从能量场上,总温度平流和差动平流场对这次降水过程也有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