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K-means聚类的新疆暖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李桉孛, 张萌, 李如琦, 牟欢, 万瑜
干旱气象    2025, 43 (1): 104-11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5-01-0104
摘要80)   HTML2)    PDF(pc) (12259KB)(208)    收藏
深入理解分类站点的降水日变化特征,对优化和提升精准预报方法至关重要。基于2010—2019年新疆105个国家站暖季(5—9月)逐时降水观测数据,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对站点进行分类,根据逐时平均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3个指标分析各类站点的降水特征。结果表明:新疆站点可分为南疆及荒漠区(I类)、天山山区(II类)、北疆及西天山南坡区(III类)和山谷区(IV类),聚类结果与按地理位置和地形高度划分的结果相近,但更具精细性和科学性。各类站点的累计降水量和降水时数分布相对集中,年均累计降水量分别为54、354、110和217 mm,对应的降水时数分别为67、311、118和213 h。新疆大部站点暖季降水频率的日变化呈“单峰”型,但峰值和谷值出现的时间因海拔差异有所不同;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多呈“多峰”结构,其中小时降水强度大于1 mm的主要集中在II类站点,峰值出现在16:00—17:00。各类站点的降水量和降水频率均在6月最高、9月最少;降水强度的月分布和逐月日变化特征差异显著,但峰值强度无明显差异。2016年暖季的3个降水特征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他年份;2010年I类站点的降水强度最大,降水量和降水频率达到次高峰,而其他类别的站点变化相对较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伊犁河谷春季极端暴雨水汽特征与不稳定机制分析
魏娟娟, 万瑜, 潘宁, 肖俊安
干旱气象    2024, 42 (3): 395-404.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4)-03-0395
摘要266)   HTML3)    PDF(pc) (12024KB)(858)    收藏

2022年5月4—6日,新疆伊犁河谷出现极端暴雨天气,多站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使用地面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分析此次极端暴雨事件的水汽特征和不稳定机制。结果表明:1)在500 hPa中纬度短波和低层辐合切变环流背景下,伊犁河谷可能发生极端暴雨天气,向西开口的“喇叭口”地形特征导致地形辐合和强迫抬升,增强了局地暴雨发生的动力触发机制。2)水汽主要来源于地中海、红海及里咸海地区,存在偏西和西南两条主要输送路径。低层偏西路径水汽输送强度大于中高层的西南路径,西边界为主要水汽输入边界,水汽输入贡献比约为85%,且从地面至700 hPa的强水汽辐合有利于水汽快速积聚。3)降水前对流层低层存在对流不稳定为暴雨天气积聚不稳定能量,对强降水的发生起重要作用;降水期间,对流层低层受对流不稳定影响,而对流层中高层受条件对称不稳定影响,这两种不稳定机制共同作用造成此次极端暴雨事件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新疆北部一次强寒潮天气特征及成因
吕新生1,万瑜1,尹冰霞2,王旭3,曹兴2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1-0082
4. 2011 年12 月乌鲁木齐市一次大雾天气成因
万瑜,曹兴,窦新英,刁平
干旱气象   
5. 中天山北坡山区近30 a 气候变化特征
万瑜,曹兴,崔玉玲,宫恒瑞,贾健
干旱气象    2012, 30 (4): 575-582.  
摘要1215)      PDF(pc) (1857KB)(918)    收藏

利用中天山北坡山区的3 个测站1981 ~ 2010 年的逐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小波分析、Mann - Kendall 突变分析等方法,对中天山北坡山区近30 a 来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周期特征、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气温、降水量均呈波动上升,中、高山带气温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 74 ℃ /10 a、0. 60 ℃ /10 a,降水量线性增加率为12. 9 mm/10 a、39. 0 mm/10 a, 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以来,降水增加尤为显著; 秋季增暖趋势显著,冬季增暖速率最小,秋季增暖对全年的贡献率最大;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高山带4 季降水量均呈增加态势,夏季增加显著,而中山带夏季、秋季降水量呈弱的负趋势。中山带在2001 年发生显著性的增温突变,而降水为波动性的变化过程,未出现显著的突变年份。气温、降水量存在3 a 高频振荡周期以及6 ~ 7 a 准周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