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2-29
    全选:
    封面与目录
    封面
    2024, 42(1):  0-0. 
    摘要 ( )   PDF (4119KB) ( )   PDF(mobile) (4119KB) ( 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文目次
    2024, 42(1):  0-0. 
    摘要 ( )   PDF (192KB) ( )   PDF(mobile) (192KB) ( 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文目次
    2024, 42(1):  0-0. 
    摘要 ( )   PDF (1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旱区陆面非降水性水分研究进展和展望
    王胜, 张强, 张良, 王兴, 杜昊霖, 曾剑, 问晓梅
    2024, 42(1):  1-10.  DOI: 10. 11755/j. issn. 1006-7639(2024)-01-0001
    摘要 ( )   PDF (4732KB) ( )   PDF(mobile) (4732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压力不断增加,加剧了全球水资源的短缺。旱区
    非降水性水分(Non-precipitation Water,NPW),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源,对旱区生态系统和陆面水分平
    衡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基于国内外非降水性水分研究现状,总结其在西北旱区的观测方法、变化特
    征、形成机制及对陆面水分平衡和作物的影响。在结合非降水性水分研究国际趋势的基础上,指出当
    前研究的不足和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揭示陆面非降水性水分的复杂形成机制,加强对不
    同气候区和下垫面非降水性水分的认知,建立专门的陆面非降水性水分观测系统,发展其在数值模式
    中的参数化,以及制定陆面非降水性水分开发利用的技术标准。
    论文
    2022年7月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区涝—旱转折事件的成因分析
    刘炜, 赵艳丽, 高晶, 李林惠, 王慧敏
    2024, 42(1):  11-18.  DOI: 10. 11755/j. issn. 1006-7639(2024)-01-0011
    摘要 ( )   PDF (14631KB) ( )   PDF(mobile) (1463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2年7月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少,且呈前期偏多、后期偏少的涝—旱转折性分布特
    征,分析不同阶段环流分布差异和影响系统间的配置对进一步做好内蒙古汛期降水预测具有重要作
    用。利用内蒙古116站逐日降水量、国家气候中心130项气候指数、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
    科学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
    istration,NOAA)逐月海表温度资料,分析2022年7月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涝-旱转折事件的成因。结果
    表明:(1)2022年7月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降水量严重偏少,为该地区1991年以来同期降水最少、气象干
    旱最为严重。(2)7月1—11日降水相对偏多,冷空气路径偏北且强度较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
    弱,位置偏北、偏西,冷暖空气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交绥,加之这一时段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偏北,内蒙古
    中西部位于急流轴以南,有利于高层辐散和上升运动发展。7月12—31日降水明显偏少,环流经向度
    加大,冷空气活动路径偏南且强度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且位置明显偏南,不利于水汽输
    送,加之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偏南,内蒙古中西部位于急流轴以北,不利于高层辐散和上升运动发展;
    7月中旬后期至下旬高空西风急流南北向扰动偏强有利于激发东亚—西北太平洋经向遥相关波列,使
    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从而导致降水偏少。(3)日本海至北太平洋西北部地区的海温异常是
    影响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降水多寡的重要外强迫信号之一。2022年7月该海区海温异常偏高,其上空激
    发的气旋式环流减弱了南方暖湿水汽的经向输送,是导致内蒙古中西部降水由涝转旱的原因之一。

    中亚复合高温干旱事件识别与特征分析
    杨英杰, 曹倩, 税玥
    2024, 42(1):  19-26.  DOI: 10. 11755/j. issn. 1006-7639(2024)-01-0019
    摘要 ( )   PDF (12826KB) ( )   PDF(mobile) (12826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复合高温干旱事件造成的综合效应远超普通干旱事件,复合高温干旱日益受到人们关
    注。基于中亚地区1981—202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第五代再分析陆地产品(Land Component
    of the Fifth Generation of European Reanalysis, ERA5-Land)的逐小时温度数据、月尺度潜在蒸散量数据
    和日尺度多源集成降水产品,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和日最高温度,识别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并分析其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复合高温干旱
    事件在中亚各地区空间分布上呈非集中趋势,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和2010年代发生频次
    较高的区域分别位于东南部、北部、西北部和西部;(2)这些事件的时间分布表现出由大波动变为平稳
    小波动的趋势,且2020年之后将维持此平稳状态;(3)分析1984、1993、2010、2020年4个复合高温干
    旱事件典型年份,发现1984年高温干旱主要集中在中亚东南部,1993年仅零星地区偶发,2010年北部
    多发复合高温干旱事件,2020年则集中于西部地区。
    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的甘肃省农业干旱监测方法研究
    沙莎, 王丽娟, 王小平, 胡 蝶, 张 良
    2024, 42(1):  27-38.  DOI: 10. 11755/j. issn. 1006-7639(2024)-01-0027
    摘要 ( )   PDF (10861KB) ( )   PDF(mobile) (10861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进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并明确TVDI的农业干旱
    等级阈值,对提高TVDI指数监测农业干旱能力有重要意义。利用近19 a的MODIS(Moderate Resolu⁃
    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遥感数据,基于单时次和多时次方法构建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LST(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
    dex,EVI)-LST、RVI(Ratio Vegetation Index,RVI)-LST、SAVI(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SAVI)-LST
    等几种特征空间,讨论TVDI计算方法,分析TVDI在甘肃省农业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并明确甘肃省
    夏季TVDI农业干旱分级标准。结果表明:(1)基于多时次方法构建的 SAVI-LST特征空间TVDI更适
    合甘肃省农业干旱监测,其对土壤相对湿度(Relative Soil Moisture,RSM)拟合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比NDVI-LST特征空间TVDI
    对RSM拟合的RMSE和MAE下降1%~5%;(2)TVDI适用于夏季甘肃省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等
    非干旱区浅层10、20 cm土壤深度的农业干旱监测,RMSE和MAE约15.6%和12.6%,拟合误差湿润区<
    半湿润区<半干旱区;(3)利用TVDI与RSM线性关系确定的TVDI农业干旱等级更有利于提高TVDI
    监测农业干旱的准确性。
    成都平原不同播期水稻生育期气候资源及干旱特征分析
    ——以广汉为例
    廖丞蕊, 陈永仁, 肖天贵
    2024, 42(1):  39-46.  DOI: 10. 11755/j. issn. 1006-7639(2024)-01-0039
    摘要 ( )   PDF (2701KB) ( )   PDF(mobile) (2701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西南地区主要的水稻产区,成都平原近年来面临日益严重的干旱问题。为确定该地区水
    稻最适宜的播种时期,提高抗旱能力,本文以广汉地区为例,采用气候倾向率法分析1991—2020年不
    同播期水稻生育期的气候资源特征,并通过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rop Water Deficit Index,CWDI)评估
    水稻生育期的干旱程度。结果表明,近30 a来研究区各播期水稻的气候特征均表现为日照减少、日均
    温上升、降水量增加的趋势。随播期推迟,水稻全生育期日照时数整体减少,日均温、降水量均呈上升
    和增加趋势。CWDI随水稻发育逐渐减小,各播期水稻在生育前、中期缺水率较高。不同播期水稻生
    长期内均以轻旱、中旱为主,其次是重旱,特旱最少。研究区3月下旬至4月初的气候资源配置最优,
    是最适宜水稻播种的时期;3月上旬及中旬播种应选择抗旱品种,而4月中下旬播种则需防范重旱对
    作物需水期的影响。

    1981—2022年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农业界限温度
    变化特征
    郭艺楠, 黄志诚, 杜军, 徐薇
    2024, 42(1):  47-53.  DOI: 10. 11755/j. issn. 1006-7639(2024)-01-0047
    摘要 ( )   PDF (2910KB) ( )   PDF(mobile) (2910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平均气温≥10 ℃是喜温作物适宜生长的下限温度。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10 ℃积温变
    化是判断该地区热量资源的关键指标。基于1981—2022年该区域9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数据,
    使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Mann-Kendall检验和R/S 分析法,分析≥10 ℃界限温度的气候变
    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10 ℃界限温度出现明显垂直地带性特征,包括≥10 ℃
    初日推迟、终日提前、持续日数与积温减少。(2)近42 a来,该地区≥10 ℃初日普遍提前,气候倾向率为
    -2.53 d·(10 a)-1;终日延后,倾向率为3.33 d·(10 a)-1;持续日数和积温均明显增加,倾向率分别为
    5.87 d·(10 a)-1、106.19 ℃·d·(10 a)-1。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相比,这种变化更为明显。(3)20世纪80
    年代是过去40 a≥10 ℃初日最迟、终日最早、持续日数最短、积温最少的10 a,与之相对的是21世纪10
    年代的情况截然相反。(4)≥10 ℃界限温度的H 指数均大于0.65,表明未来≥10 ℃界限温度初日提前、
    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和积温增加的变化趋势将持续存在。
    2021年京津冀秋季降水10~20 d低频振荡特征
    韩世茹, 车少静, 于长文, 马贵东
    2024, 42(1):  54-63.  DOI: 10. 11755/j. issn. 1006-7639(2024)-01-0054
    摘要 ( )   PDF (20762KB) ( )   PDF(mobile) (20762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京津冀地区的降水异常特征对提高秋季延伸期降水的认识和预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夏雨秋下”现象频繁发生,表现出秋季降水强度增强、极端降水增多特征。2021
    年京津冀地区秋季降水为1981年以来最多的一年,10月降水量多站突破历史极值。利用京津冀地区
    秋季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分析和Lanczos滤波等方法,对京津冀
    地区2021年秋季降水的低频振荡周期与大气低频环流特征演变进行分析以探究其异常特征。结果
    表明,2021年京津冀地区秋季降水的主要低频振荡周期为10~20 d,低频振荡方差达44%。低频降水
    活跃期500 hPa大气低频环流表现为低压异常前存在辐合运动,有利于低层异常气旋发展加强和上升
    运动加强;低频降水活跃期850 hPa有异常气旋自南向北移动至京津冀上空,有利于南方暖湿气流向
    京津冀地区输送。水汽输送强度会影响降水过程的强度,水汽输送强度越强,降水强度越大。
    青海湖湖温预估研究
    董靖玮, 文莉娟, 于涛, 杨永顺, 罗颖, 王梦晓, 牛瑞佳
    2024, 42(1):  64-74.  DOI: 10. 11755/j. issn. 1006-7639(2024)-01-0064
    摘要 ( )   PDF (15063KB) ( )   PDF(mobile) (15063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湖对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有着重要作用,深入理解青海湖未来湖表温度变化特征至关重
    要。本文通过站点观测数据和再分析数据评估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
    comparison Project 6,CMIP6)中3个全球气候模式的常规气象数据,并利用观测数据和MODIS地表温
    度数据评估一维湖泊模式(Freshwater Lake Model,FLake)在青海湖的适用性,预测4种不同排放情景
    (SSP126、SSP245、SSP370、SSP585)青海湖未来湖温的演变趋势,阐明湖温变化的驱动机制及其对青
    海湖裸鲤生存环境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1)再分析数据和CMIP6多模式集合的历史气象数据优于
    单个模式。2015—2100年,青海湖年均湖表温度持续升高,但由于社会共享经济路径(Shared Socio⁃
    economic Pathway,SSP)和辐射强迫的差异,CMIP6 4种不同排放情景Flake模拟的湖表温度升温速率
    表现出明显差异。SSP126情景2050年后的升温速率低于历史水平,而在SSP245、SSP370和SSP585
    情景,2050年前后的升温速率均高于历史水平,气温是湖温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2)未来不同时期
    的月、日最高湖表温度均出现在8月,近期(2021—2040年)各情景之间湖表温度差异较小,日均湖表
    温度基本在20.00 ℃以下;中期(2041—2080年)各情景间差异逐渐增大;远期(2081—2100年)8月日
    均湖表温度将超过20.00 ℃,多年日均湖表温度最高可达23.31 ℃,可对青海湖裸鲤的生长造成严重威
    胁,使其处于较高风险。
    对冬季云贵—华南准静止锋上一次多相态降水过程的模拟研究
    杨旗, 张海鹏, 吴建蓉, 李昊, 曾华荣, 陆正奇
    2024, 42(1):  75-83.  DOI: 10. 11755/j. issn. 1006-7639(2024)-01-0075
    摘要 ( )   PDF (16023KB) ( )   PDF(mobile) (16023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贵—华南准静止锋使其以北地区成为研究冬季雨雪过渡区内不同降水相态的理想平台。
    通过对2018年1月25—27日南方凝冻天气过程中天气学和云微物理参数的分析,定性探讨了次冻结
    层的温度与冰核活化温度对不同降水相态形成的影响,进而利用耦合BTC降水相态诊断方案(简称
    “BTC方案”)的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本次凝冻天气的降水相态、冻雨发生
    区域与冻雨量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横贯云贵高原和南岭地区的准静止锋导致的锋前“冷—暖—
    冷”的温度垂直结构有利于多相态降水的形成。耦合BTC方案的WRF模式可模拟出不同降水相态落
    区的空间分布,其模拟冻雨落区时空分布与观测基本一致,但冰粒的空报率非常高。分析WRF模式
    模拟的多相态降水时温度、相对湿度和水成物的垂直分布特征,云内水成物初始相态为液态,在高空
    逆温层存在的前提下,次冻结层中冰核活化温度是区分冻雨和冰粒的临界指标且具有明确的物理机
    制。利用次冻结层中的冰核活化温度来代替BTC方案中有关冻雨和冰粒的判据后,冻雨落区预报准
    确率较BTC方案提高了13%,表明直接利用次冻结层的冰核活化温度判断冻雨可行。
    一次导致大风的暖区飑线后侧入流分析
    桑明慧, 竹利, 沈晓玲, 张春艳, 左骏
    2024, 42(1):  84-94.  DOI: 10. 11755/j. issn. 1006-7639(2024)-01-0084
    摘要 ( )   PDF (32177KB) ( )   PDF(mobile) (32177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生命史飑线极易造成大范围灾害性大风天气,研究其结构及其维持机制对灾害性大风天气
    预报有重要参考意义。利用浙江地面加密观测和雷达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
    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FNL(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再分析资料及高分辨率模式模拟结果对2018年3月4日江南地区出现的
    一次造成大风的暖区飑线后侧入流进行分析,探讨飑线维持机制。结果表明,飑线发生在南支槽前高
    低空一致西南气流的暖区环境中,环境具有0~6 km中等到强垂直切变、高对流有效位能、中层和近地
    面有明显干区的特征;3 h负变压异常指数对此次过程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飑线表现为“TS”结构,
    但层云区相对较窄;反射率因子核位于中层径向辐合下方下沉气流中。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后侧入流
    及下沉气流在系统内部、后部分别强迫出逆时针和顺时针垂直环流,构成了飑线最主要结构特征;后
    侧入流紧靠系统后缘而位于对流层中层,促使上升气流由倾斜转为垂直;此后后侧入流远离系统,与
    低层出流合并持续抬升暖湿空气,后侧入流与前侧入流的协同作用有利于飑线维持更长时间。
    基于S波段双偏振雷达的成都初春冰雹特征分析
    周聪, 张涛, 夏昕, 张葵
    2024, 42(1):  95-106.  DOI: 10. 11755/j. issn. 1006-7639(2024)-01-0095
    摘要 ( )   PDF (35923KB) ( )   PDF(mobile) (35923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更好地开展成都冰雹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利用成都S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结
    合区域自动气象站以及常规观测资料,对成都初春冰雹的双偏振参量特征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冰雹云
    的精细结构,并与同年初春发生的短时强降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强上
    升运动的动力条件下,高层冷平流结合地面冷空气共同触发了成都“3·16”冰雹天气。发展成熟的冰
    雹云,其中心反射率因子(ZH)超过70 dBZ且存在明显的悬垂强回波,差分反射率(ZDR)和相关系数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CC)分别集中在-2~1 dB和0.8~0.95,并伴有差分相移率(KDP)空洞和云体前侧
    的CC谷结构,同时在强上升气流附近存在典型的ZDR柱。伴随上升运动减弱,冰雹云前侧出现随距离
    递减的ZDR大值区,相反CC则呈现递增趋势。相较冰雹云,强降水对流云的ZH较小,而ZDR、CC明显偏
    大,且其前侧未出现悬垂强回波及明显的ZDR柱。
    甘肃陇南两次暴雨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石延召, 刘维成, 傅朝, 付正旭, 徐丽丽, 郑新
    2024, 42(1):  107-116.  DOI: 10. 11755/j. issn. 1006-7639(2024)-01-0107
    摘要 ( )   PDF (29000KB) ( )   PDF(mobile) (29000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7年8月甘肃陇南出现暴雨天气,礼县、武都气象站24 h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极端性和局
    地性突出。应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RA5、雷达资料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2017年8月6—7日、
    19—20日发生在甘肃省陇南地区的2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重点讨论2次过程的环流背景以及强
    降水时段雷达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2次暴雨过程均发生在西风槽偏北气流
    与中低层偏南暖湿气流交汇处,但是2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及触发条件不同;雷达回波显示8月6—
    7日由冷式切变线引起的暴雨系统对流性较强,反射率因子值较高、中心高度较低,降水率较大,持续
    时间短;19—20日暖区降水的反射率因子值较低、中心高度较高,降水率较小,持续时间较长。
    技术报告
    基于前馈神经网络的多模式集成降水预报研究
    朱文刚, 盛春岩, 范苏丹, 荣艳敏, 曲美慧
    2024, 42(1):  117-128.  DOI: 10. 11755/j. issn. 1006-7639(2024)-01-0117
    摘要 ( )   PDF (7246KB) ( )   PDF(mobile) (7246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山东定量降水预报准确率,采用深度前馈神经网络(Deep Forword Neural Networks,
    DFNN)和降水分级最优TS(Threat Score)权重集成方法对多模式集成降水预报进行研究。对2019年
    4—9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ing, ECMWF)全球
    数值预报系统、中国气象局上海数值预报模式系统(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9 km, CMA-SH9)和中国气象局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系统(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Meso⁃
    scale, CMA-MESO)逐24 h累积降水量预报进行有监督训练,得到4组DFNN(ES、EM、SM、ESM)深度
    学习模型,并利用多模式降水分级最优TS 权重集成方法建立Mul-OTS(Multi-mode Optimal Threat
    Score)集成模型。用2020年4—9月各模式逐24 h累积降水量进行降尺度格点预报,对5种集成方案
    对比检验、个例分析应用。结果表明:不同起报时间、不同预报时效,5组集成方案均降低了平均相对
    误差,ESM方案最好,Mul-OTS方案最差;4组DFNN方案均提高了晴雨准确率,ESM方案最好,Mul-
    OTS方案低于模式预报;4组DFNN方案均提高了各降水等级TS、ETS评分,对弱降水的提高幅度大于
    强降水,Mul-OTS方案对小量级降水等级订正是负技巧,对大量级降水等级的订正效果较好,但仍不
    如ESM方案;个例分析发现降水强度和落区预报ESM方案均优于其他集成方案。因此业务上采用最
    优的ESM方案建立了定量降水格点预报系统,为智能网格预报提供重要支撑。
    大连地区ECMWF细网格模式阵风预报误差检验与分析
    王蕾, 杨景泰, 卞若玢, 隋玉秀, 孙悦程, 周丽丽, 魏瑗瑗
    2024, 42(1):  129-136.  DOI: 10. 11755/j. issn. 1006-7639(2024)-01-0129
    摘要 ( )   PDF (2320KB) ( )   PDF(mobile) (2320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阵风的预报误差检验对实际工作中的精细化预报订正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对精细化预
    报中如何消除误差日变化的影响提供了借鉴。选取2017—2019年3~72 h逐日逐3 h 欧洲中期天气预
    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ECMWF)细网格10 m阵风和10 m平均风
    预报资料,基于大连地区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实况逐3 h极大风资料进行预报误差检验分析。结果表
    明:按预报风级和实况风级分类的预报误差对比检验均表明ECMWF细网格预报整体偏大,平均误差
    为0.96 m·s-1,但具体到各风级时两种分类的预报误差统计结论并不一致,按预报风级分类的检验更
    符合基于模式预报开展的实际预报工作。以预报为基准统计,各风向、各风级、各站的预报误差均差
    异明显,风级越大预报偏大的程度越高,风向也表现出随风级增大误差增大的趋势。阵风预报的平均
    误差具有明显日变化,08:00(北京时,下同)前后误差最大,20:00前后误差最小,主要由10 m平均风
    的平均误差日变化所致。全部预报个例与实况各时效预报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具体到各风级、风
    向时,各风向相关性均较好,而各风级的相关系数则明显降低,8级及以上风力预报的可信度大幅
    下降。
    基于Logistic回归和神经网络的甘肃省道路结冰预警
    模型研究
    鲍丽丽, 程鹏, 王小勇, 何金梅, 闫昕旸, 尹春, 李晓琴, 赵文婧
    2024, 42(1):  137-145.  DOI: 10. 11755/j. issn. 1006-7639(2024)-01-0137
    摘要 ( )   PDF (7091KB) ( )   PDF(mobile) (7091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更好地开展公路交通道路结冰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利用甘肃省道路结冰高发区路段(甘肃武
    威以东)的交通气象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分析道路结冰空间分布特征,探讨道路结冰与气象要素的相关
    性,采用Logistic回归法和神经网络算法构建道路结冰预警模型。结果表明:甘肃省道路结冰主要集中
    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其中00:00—10:00和22:00—23:00(北京时)出现道路结冰的频率较高。
    Logistic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对未发生结冰事件的预测准确率较高,分别为91.9%和96.2%;针对
    发生结冰事件,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较低,为31.6%,而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可达
    44.6%,说明2种模型对道路结冰预警有一定指示意义,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
    CLDAS气温实况融合产品在兰州和武威的检验评估及
    偏差订正
    郭润霞, 刘新伟, 王一丞, 刘娜, 周子涵
    2024, 42(1):  146-155.  DOI: 10. 11755/j. issn. 1006-7639(2024)-01-0146
    摘要 ( )   PDF (13418KB) ( )   PDF(mobile) (13418KB) ( 1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更好地理解格点融合实况数据与观测数据的差异和代表性,利用甘肃兰州和武威两地站点
    的观测数据对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CLDAS)地面2 m气
    温融合产品进行检验评估及偏差订正。结果表明:(1)逐小时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融合产品的平均误差
    总体为负值,较实际气温偏低,且在2 500 m以下误差随海拔上升而减小;日最高气温融合产品平均误
    差在海拔1 500 m附近为负值,1 500 m以上误差变为正值且随海拔升高而增大;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误
    差较逐小时气温误差偏大,但平均误差均在2 ℃以内。(2)通过近网格点检验,发现逐小时CLDAS气温
    产品白天与实况相近,夜间较实况偏低0.2 ℃;日平均气温CLDAS融合产品总体较实况偏低1 ℃,兰州
    城区产品偏差相对较小;30 ℃以上高温天数融合产品与实况分布基本一致,但在兰州城区,CLDAS融
    合产品的高温天数较观测天数偏少。(3)线性回归法和递减平均法对CLDAS气温融合产品都有一定
    的订正效果,递减平均法订正效果更优且在高海拔地区订正效果更明显。CLDAS气温实况融合产品
    在兰州和武威两地能较好地反映气温变化特征,但日最高、最低气温误差较逐小时气温大,且在复杂
    地形下误差相对较大。
    短讯
    《干旱气象》投稿须知
    2024, 42(1):  156-156. 
    摘要 ( )   PDF (2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