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植被指数及其研究进展
    郭铌
    J4    2003, 21 (4): 71-75.  
    摘要2872)      PDF(pc) (227KB)(6651)    收藏

    介绍了植被的光谱特征,概述了几种常见的植被指数及其优缺点。对MODIS探测器监测植被的特点和美国NASA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植被指数(EVI)产品特性和不足做了说明,指出了研穷西北地区MODIS植被指数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酸雨研究综述
    吴丹, 王式功, 尚可政
    J4    2006, 24 (2): 70-77.  
    摘要3160)      PDF(pc) (166KB)(5387)    收藏

    回顾了我国开展酸雨研究以来所取得的各方面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酸雨的定义、空间分布特征、化学特征、影响酸雨pH 值的因素、酸雨对生态社会的影响以及酸雨控制的对策和方法6 个方面。研究表明,海洋降水pH 值以4. 8、内陆降水以5. 0 作为酸雨的界限更为合理;我国酸雨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南方酸雨比北方严重,且以城市为中心分布;我国降水中总离子浓度很高,酸雨是典型的硫酸性酸雨,降水酸度与(SO42 - + NO3- )(/ NH4+ + Ca2 + )的浓度比值有着高度的正相关;酸雨的形成不仅仅取决于酸性物质的排放,还与酸性物质的迁移和扩散、土壤的性质、大气中的氨、大气颗粒物及其缓冲能力和气象条件有关;酸雨对生态系统、建筑物和人体健康都造成了严重危害,我国酸雨还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发展酸雨控制的对策和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数据挖掘技术在气象预报研究中的应用
    彭昱忠,王 谦,元昌安, 林开平
    干旱气象    2015, 33 (1): 19-27.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1-0019
    摘要1499)      PDF(pc) (561KB)(5047)    收藏

    气象预测是现代世界最重要和最有挑战的问题,准确的气象预测常需要使用比较先进的方法和计算机模型。本文分析了数据挖掘方法在气象预报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目前在大气科学领域应用的一些数据挖掘方法的相关概念、原理和特点,综述了数据挖掘方法在气象预报中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讨论了这些数据挖掘方法在气象预报中的优缺点。最后指出了当前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气象预报技术存在的一些困难,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芝加哥雨型法在短历时暴雨雨型设计中的应用
    戴有学,王振华,戴临栋,曹巧莲,王 通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6-1061
    5. 西北地区气候变化新动态及对干旱环境的影响
    张 强, 张存杰, 白虎志, 李 林, 孙兰东, 刘德祥, 王劲松, 赵红岩
    干旱气象    2010, 28 (1): 1-7.  
    摘要2731)      PDF(pc) (522KB)(4935)    收藏

     近50a来,西北地区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降水变化空间差异突出,西北地区整体暖干化趋势明显,局部出现暖湿现象。气候变暖使冰川退缩,雪线上升,冻土消融,湿地退化,湖泊萎缩,河流流量减少,水资源越来越短缺,出现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根据IPCC预测结果分析,未来西北地区气候变暖趋势会更加明显。从保护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完善气候变化综合监测系统以及开展重点区域气候变化过程专项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中国干旱气候分区及其降水量变化特征
    杨 绚, 李栋梁
    J4    2008, 26 (2): 17-24.  
    摘要2283)      PDF(pc) (1927KB)(4781)    收藏

    利用中国614个气象台站1974~2006年历年月平均降水资料,计算各站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及其干旱等级序列,采用REOF等方法,对干旱等级序列进行气候分区,并分析各区域50 a左右干旱等级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全国降水量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尤其西北地区年代际变化十分突出,其中新疆西部地区在21世纪以来降水量的增加非常明显,增加的程度也是近33 a中最强的。根据干旱等级序列的旋转载荷向量将中国划分为11个区域,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旱涝特征。干旱等级序列和代表站资料反映出近50 a东北、华北及河套地区的干旱明显加重,而西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有显著的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遥感干旱应用技术进展及面临的技术问题与发展机遇
    郭 铌, 王小平
    干旱气象    2015, 33 (1): 1-18.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1-0001
    摘要1737)      PDF(pc) (1159KB)(4731)    收藏

    干旱是全球各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气候现象,也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化和社会发展加剧了干旱的影响程度,增强了干旱灾害的风险,给全球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提高干旱监测和早期预警技术水平是应对。管理干旱和减轻干旱脆弱性的基础。近30 a来随着全球对地观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卫星遥感监测干旱技术取得很大进步,在全球干旱监测和早期预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干旱是多学科交叉的复杂问题,其发展过程缓慢时间和空间表现特征差异很大,遥感监测干旱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对抗旱防灾提供支撑的力度仍不够。本文在简要总结卫星遥感监测干旱应用技术的基础上,对各种指数(模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指出卫星遥感干旱监测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和未来发展机遇;针对我国卫星遥感干旱应用现状,提出了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遥感研究概况
    宋 薇, 张 镭
    J4    2007, 25 (3): 76-81.  
    摘要2175)      PDF(pc) (282KB)(4363)    收藏

    大气气溶胶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利用遥感手段不仅可以获得气溶胶的分布信息,也可以得到相关的气溶胶光学特性参数。本文阐述了国内外气溶胶遥感的发展动态,介绍了气溶胶遥感的基本情况及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的几种方法,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于DEM的气温插值方法研究
    蔡迪花, 郭铌, 李崇伟
    J4    2009, 27 (1): 10-17.  
    摘要2252)      PDF(pc) (3154KB)(4243)    收藏

    以甘肃河东为研究区,利用河东及周边的82个气象站点1971~2004年的月平均气温数据,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在分析平均气温与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地形要素相关关系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DEM的多元线性回归空间插值方法(MLR),并与传统的反距离平方法(IDS)、样条函数法(SPLINE)和普通克里金法(OK)进行了精度比较。精度验证结果显示:无论从误差大小还是从插值效果上,考虑了地形要素的MLR方法均优于传统的插值方法。最后,基于MLR插值方法生成84m×84m甘肃河东地区月平均气温栅格数据集。平均气温结果表明:河东各月平均气温大致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的空间格局,且平均气温的季节内波动差异较大。其中,夏季气温的波动幅度最小,波动幅度自西向东减弱;冬季次之,有自北向南减弱的趋势;春季和秋季较大,有自西南向东北降低的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气象条件对石家庄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张夏琨,王春玲,王宝鉴
    J4    2011, 29 (1): 42-47.  
    摘要2433)      PDF(pc) (478KB)(4202)    收藏

    利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近40 a的气象资料和2 a的大气污染监测资料,详细分析了气象条件对该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冬季、秋季和春季地面主导风向为NNE、N和SSE,对市区空气污染有加剧作用;风速在一定范围内空气污染物易超标,并不是风速愈小,污染浓度愈大;强降水对空气有净化作用,弱降水会使空气质量变的更差;石家庄市边界层大气层结稳定的几率几乎占50%,不利于有害气体扩散;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容易造成郊区的污染物向市区堆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西南和华南干旱灾害链特征分析
    王劲松,张 强,王素萍,王 莺,王 静,姚玉璧,任余龙
    干旱气象    2015, 33 (2): 187-194.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2-0187
    摘要2125)      PDF(pc) (2756KB)(4100)    收藏

    利用历史资料记录,考虑西南(云贵川渝)和华南(粤桂)各自不同的孕灾环境(包括气候背景、下垫面状况、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河网分布)、人口密度、经济条件等,分别构建了西南和华南地区的干旱灾害链模式,分析各自灾害链链条上的灾害传递特点。结果表明,尽管西南和华南干旱灾害链的链条结构有相似的地方,但各自链条上灾害的传递过程不同。干旱灾害链上灾害传递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西南在轻度气象干旱时就会引起作物干旱,而华南则要在中度气象干旱时才会下传到作物干旱;西南在中度气象干旱就会引起诸如人畜饮水困难和牲畜饲草料不足等问题,而华南则要在重度气象干旱时才会引起相应的问题;由于孕灾环境的差异,西南在重度气象干旱时可引起部分区域的石漠化现象,而华南则除了桂北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出现石漠化的概率小。在同一区域,对不同承灾体而言,干旱等级的下传阈值不同,如干旱达中旱等级就可下传影响航运,达到重旱等级时可下传引发森林火灾和病虫害,而达到特旱等级时才可下传导致土壤退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南京市夏季热岛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覆盖关系研究
    裴 欢, 房世峰
    J4    2008, 26 (1): 23-27.  
    摘要1951)      PDF(pc) (224KB)(4043)    收藏

    利用南京市7月的Landsat TM热红外波段数据,根据单窗算法反演得到南京市地表温度,讨论了南京市热岛特征,并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运用Land2sat TM数据,提取出南京市下垫面类型,分析了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热辐射特征并定量地分析了土地利用及植被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南京市夏季主要存在3个热岛中心,分别是建成区、大厂区和八卦洲。南京城区地表温度明显比郊区地表温度高,通过地表温度对比分析发现,城区平均地表温度比城市边缘和远郊区地表温度分别高出3. 5 ℃和5. 7 ℃,城市热岛效应明显。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地表温度也有显著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城镇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水体。城镇建设用地与水体的表面温度最大相差14 ℃。城市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度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城市地表植
    被覆盖度低是城市热岛出现的主要原因,今后应当更加注重城市绿地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2006年夏季重庆高温伏旱环流特征分析
    王秋良, 张立凤
    J4    2008, 26 (1): 1-7.  
    摘要2034)      PDF(pc) (1246KB)(4031)    收藏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OLR资料和SST资料对2006年夏季重庆地区持续高温干旱过程的天气特征、环流背景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造成重庆持续异常高温伏旱的主要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而它与南亚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异常、极涡和副热带急流的变化、西太平洋暖池偏暖等因子都有较大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阿勒泰地区暖季蒸发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庄晓翠, 张林梅, 阿志肯, 刘大锋
    J4    2009, 27 (3): 213-219.  
    摘要2008)      PDF(pc) (1523KB)(4018)    收藏

    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4~2001年暖季(5~9月)20 cm口径蒸发皿蒸发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相关法分析发现,就整个地区平均而言,暖季蒸发皿蒸发量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区域内富蕴站呈显著上升趋势,吉木乃和布尔津站变化不显著,与全区不同步。完全相关系数法分析表明,整个地区平均而言,低云量、平均风速、气温日较差与蒸发皿蒸发量有显著的相关性,是影响蒸发量的主要因子,但各站有所不同。低云量及气溶胶等污染物的增加导致太阳辐射量减少,而引起气温日较差减少,最终导致蒸发量减少;平均风速减小则主要与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减弱导致我国平均风速减小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基于CI指数的河南省近40 a干旱特征分析
    李树岩, 刘荣花, 师丽魁, 马志红
    J4    2009, 27 (2): 97-102.  
    摘要2474)      PDF(pc) (2440KB)(4008)    收藏

    基于河南省113个气象站1970~2007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气象干旱综合指数对河南省近40 a的干旱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首先计算了历史逐日的CI指数,统计近40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各时段的干旱事件,在此基础上统计了河南省历年各地区干旱发生的频率、覆盖范围,分析了干旱发生范围的年际变化和不同强度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伏旱发生频率最高为63. 6%,冬季干旱发生频率最低为48. 8%,春旱和秋旱发生频率相近,分别为55. 4%和56. 9%;全省大范围干旱发生的年份春季和秋季较多分别有9 a,冬季最少只有5 a;春季豫北各等级干旱发生天数均较高,夏季和秋季全省易发生大范围轻旱,重旱发生较少,冬季轻旱和中旱呈显著的纬向分布,南少北多,和降水的分布有较好的负相关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对中国春夏季降水的影响
    钱永甫, 张艳, 郑益群
    J4    2003, 21 (3): 1-7.  
    摘要2038)      PDF(pc) (282KB)(4000)    收藏

    利用1956年12月~1998年12月共42 a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78个积雪观测站的雪深和我国160站月降水的距平资料,分析了其气候特征,并用SVD方法分析了冬春季积雪异常与春夏季我国降水异常的关系。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2模拟了青藏高原积雪异常的气候效应并检验了诊断分析的结果。分析表明,雪深异常,尤其是冬季雪深异常是影响中国降水的一个因子。研究证明,高原冬季雪深异常对后期中国区域降水的影响比春季雪深异常的影响更为重要。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高原雪深和雪盖的正异常推迟了东亚夏季风的爆发日期,减弱了季风强度,造成华南和华北降水减少,而长江和淮河流域降水增加。冬季雪深异常比冬季雪盖异常和春季雪深异常对阵众的影响更为显著。机理分析指出,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积雪异常首先通过融雪改变土壤湿度和地表温度,从而改变了地面到大气的热量、水汽和辐射通量。由此所引起的大气环流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下垫面的特征和通量输送。在湿土壤和大气之间,这样一种长时间的相互作用是造成后期气候变化的关键过程。与干土壤和大气的相互作用过程有本质差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一次重污染过程及其边界层气象特征量分析
    李二杰,刘晓慧,李洋,赵玉广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5-0856
    20. 2005—2014年我国不利天气条件下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宁贵财,康彩燕,陈东辉,孙广林,刘君,王式功,尚可政,马敏劲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5-0753
    21. 河西走廊一次夏季强沙尘暴的影响系统分析
    王伏村, 张德玉, 郝志毅, 付有智
    J4    2009, 27 (3): 239-244.  
    摘要1901)      PDF(pc) (2188KB)(3868)    收藏

    :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张掖CINRAD-CC天气雷达观测数据对2008年6月13日发生在河西走廊中部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连续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空气快速东移叠加到地面热低压之上形成对流不稳定,使得中尺度对流系统快速发展;T-LnP图上500~540 hPa干暖盖有利于对流层低层不稳定能量的存储和积累,干暖盖是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重要征兆;沙尘暴发生前对流系统先从低层发展,然后迅速向中层发展;沙尘暴发生后中低层雷达回波减弱;中层回波开始增强,并向下发展,降水增大后,沙尘暴减弱消失;沙尘暴发生在紧邻强回波前面弱回波区域内;地面观测沙尘暴发生、发展、消亡时间与逆风区生消演变密切相关,沙尘天气发生在逆风区范围内,强沙尘暴天气发生在逆风区外层风速大值区的强辐合上升气流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中国区域近地面风速动力降尺度研究
    于丽娟1,尹承美1,林应超2,何建军3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1-0023
    24. 华北地区一次局地暴雪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马秀玲, 彭九慧, 杨雷斌, 王 宏, 杨庆红, 刘伯华
    J4    2008, 26 (1): 64-68.  
    摘要2042)      PDF(pc) (871KB)(3792)    收藏

    应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7年春季承德市暴雪天气从形成的大尺度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部高压脊的阻挡导致南北低值系统的合并加强,它的移动缓慢造成了这次暴雪天气。低层辐合和低空急流的建立造成大范围的水汽辐合和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深厚的大气湿层为大的降水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散度场、垂直速度场、k - 螺旋度的高低空配置和时空变化是暴雪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条件。结合红外卫星云图,分析实时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对预测暴雪天气的发展变化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利用毫米波测云雷达反演层状云中过冷水
    吴举秀1,魏鸣2,王以琳3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2-0227
    26. 2013年7月一次江淮暴雨成因分析
    杨秀梅,马敏劲,朱安豹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4-0700
    27. RegCM4模式对中国过去30 a气温和降水的模拟
    巩崇水,段海霞,李耀辉,王澄海,任余龙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3-0379
    28. 豫北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多尺度诊断
    李改琴,杜丽娅,赵海青,许庆娥,吴丽敏,王聪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5-0828
    29. 土壤干旱对作物生长过程和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赵 鸿, 李凤民, 熊友才, 王润元, 杨启国, 邓振镛
    J4    2008, 26 (3): 67-71.  
    摘要2156)      PDF(pc) (249KB)(3728)    收藏

    水分短缺是作物生长中最大的限制因子,土壤干旱胁迫使植物的长势、生理机制、激素水平等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亏缺能明显抑制作物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显著降低作物的生物量、产量和收获指数。禾谷类作物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在灌浆期遇到水分胁迫时,会引起光合速率降低、灌浆时间缩短、灌浆速率下降、植株老化提前,但是它能增加营养组织到籽粒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再代谢。土壤水分和植物激素共同调控作物的灌浆过程,当遇到土壤干旱时,作物叶片、花、籽粒发育过程中植物生长调节剂ABA浓度明显增加,且ABA、乙烯、ACC等的浓度随着干旱程度而变化。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植物生理、形态上的改变,比如植株结构、干物质积累、植物组织渗透势、气孔导度等的变化。土壤干旱不利于植物生长,但有利于胁迫临界点的产生,这就有可能利用土壤干旱条件下在灌浆较慢时诱导整个植株衰老和更好地进行碳代谢来提高籽粒产量,如果在作物灌浆后期适度控制土壤干旱可以增加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有助于农业生产中的节水,这对于发展可持续农业是迫切需要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甘肃河东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刘利民, 德庆措姆, 孟丽霞
    J4    2009, 27 (3): 271-275.  
    摘要1588)      PDF(pc) (2241KB)(3724)    收藏

    2008年7月20~22日甘肃河东出现了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对这次过程的环流形势演变、主要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环流形势下,高原低涡东移发展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系统;低空急流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流场形势引起强烈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保证了降水云系的发展和维持;比湿和假相当位温分布对暴雨落区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石家庄草面温度变化特征
    张翠华,车少静,卞韬,岳艳霞
    J4    2011, 29 (1): 17-22.  
    摘要2126)      PDF(pc) (400KB)(3722)    收藏

    利用石家庄地区5个观测站2008~2010年逐日的草面温度、地面温度和气温观测数据,分析讨论了该地区草面温度平均值、极端值、日较差特征以及草面温度与地面温度、气温在不同气象条件下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全地区年平均草面温度呈现出北低南高的特点,西南部山区最高;年平均最高草面温度中部地区最高,年平均最低草面温度西南部山区最高;草面温度日较差的大小和纬度、季节、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有关,中部地区日振幅最大;地面温度的极端日振幅最大,气温的极端日振幅最小;在晴天少云状况下草面温度与气温、地面温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地面有积雪时地面温度与草面温度的年平均绝对差值最大,阴雨天气时草面温度与气温的年平均绝对差值最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黑河地区绿州和沙漠地面辐射收支的若干特征
    季国良, 马晓燕, 邹基玲、吕兰芝
    J4    2003, 21 (3): 29-33.  
    摘要1646)      PDF(pc) (250KB)(3713)    收藏

    利用HEIFE中在绿州积沙漠两个测站所取得的资料,分析了两种不同下垫面辐射收支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州区地表反射率明显小于沙漠区,季节变化明显;地面向上长波辐射绿州小于沙漠,地面有效辐射绿州大于沙漠,且季节变化明显;地表净辐射绿州大于沙漠,其能量以潜热
    为主输入大气;干旱地区的绿州光合有效辐射年总量大于河北、山东等地,光合有效辐射资源极为丰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干旱典型山区CFSR降水数据的偏差校正方法研究——以新疆开孔河流域为例
    田霖1,2,孟凡浩1,2,刘铁1,包安明1,巴乌龙3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2-0313
    34. 闪电定位误差评估与实例分析
    梁 华, 张 涛, 姚延锋, 徐子龙, 庞文程, 张宇飞
    J4    2007, 25 (4): 56-61.  
    摘要2201)      PDF(pc) (870KB)(3604)    收藏

    为了对闪电定位的误差进行定量评估,从时差法闪电定位原理出发,分析了闪电定位原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定位的误差来源。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实现了对闪电的定位误差的评估,可以为已有的闪电定位网络作出有效的定位误差评估,为将要布设的站点提供选址依据。最后以兰州区域气象中心闪电定位网为例,验证了“5站布点”的优越性,为将来甘肃省闪电定位网的后续布设提供了选址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近53 a山西朔州市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蔡霞,吴占华,梁桂花,徐卫丽,蔡琳
    干旱气象    2011, 29 (1): 88-89.  
    摘要2178)      PDF(pc) (1038KB)(3597)    收藏

    根据山西省朔州市气象局1957~2009年气温、降水、初霜冻、终霜冻、无霜期、≥0℃和≥10℃积温等资料分析了朔州市近53 a来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朔州市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温则呈上升趋势。1998~2009年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升高和降水的显著减少,初霜冻出现连续性明显偏晚;终霜冻出现偏早趋势,从1999~2009年,终霜冻出现时间稳定偏早。无霜冻期呈延长趋势,主要由于年代际平均气温升高使初霜冻日推迟和终霜冻日提前造成的;≥0℃和≥10℃活动积温呈现增加趋势。这些变化必将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基于修订Copula函数的中国干旱特征研究
    陈再清,侯威,左冬冬,胡经国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2-0213
    37. 一种新型雷电潜势预报指数的构建与试验
    赵玮,熊亚军,郭金兰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1-0173
    39. 全球闪电活动与气候变化
    郄秀书
    J4    2003, 21 (3): 69-73.  
    摘要1687)      PDF(pc) (249KB)(3395)    收藏

    全球闪电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该文从卫星上观测到的全球闪电活动、闪电活动和全球电路对温度的响应.闪电和对流层上部水汽的联系.闪电和NOx等几方而进行了阐述,指出了闪电活动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性。同时‘文中还对影响闪电活动和起电过程的
    热力动力作用以及气溶胶的作用等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山西万荣县近52 a气候特征及其与参考作物蒸散量和土壤湿度的关系
    张高斌,郭建茂,吴元芝,景淑贞
    J4    2011, 29 (1): 94-99.  
    摘要2072)      PDF(pc) (670KB)(3326)    收藏

    利用山西省万荣县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1957~2008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万荣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上升速率为0.22℃/10 a。平均气温冬季升高最大;年平均最高、最低温度与年平均温度的整体变化一致,呈明显升高趋势。万荣县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其减少速率为22.1 mm/10 a。年日照时数、年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年平均风速呈下降趋势。年参考作物蒸散量下降速率为21.8 mm/10 a,这与年日照时数减少、年平均风速变小、年平均水汽压增长、年平均最低温度增大有关。麦田年平均土壤湿度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土壤湿度在小麦生育期下降较为明显。麦田土壤湿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的减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