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章信息

    译文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Sahel沙漠地区干旱的动力学机理
    夏爽,李耀辉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4-0709
    2. 俄勒冈州喀斯喀特山区2001年12月13日气旋风暴分析
    陈 跃, 陈添宇 译
    J4    2008, 26 (3): 82-94.  
    摘要1015)      PDF(pc) (1199KB)(1504)    收藏

    年12月13~14日,一个强劲的气旋风暴影响了西北太平洋地区,在俄勒冈州喀斯喀特山区产生了强地形降水。这个风暴是“改进微物理参数的观测验证试验( Imp rovement ofMicro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 through ObservationalVerification Experiment, IMPROVE) ”第二阶段外场研究的气旋风暴之一。在风暴移过俄勒冈州喀斯喀特山区期间,获得了大量的实测和遥感探测数据,形成了由气象状态参数(温、压、湿、风向风速和垂直气流速度) 、极化多普勒雷达探测数据和云微物理参数(云液态水、粒子浓度、粒子谱及图像)组成的完整数据库。

    12月13~14日的过程具有对流层底层前倾锋演变的特点,锋面向前上方伸展到了强烈发展的高空冷锋雨带中,云发展到了8~9 km的高度。与以前华盛顿喀斯喀特山区分析的风暴重要差别是,这个风暴在俄勒冈州喀斯喀特山上空的锋前低层气流是与弱东风气流相反的强西风爬山气流。结果当高空冷锋雨带过境时,在高空产生了大量冰晶的同时在低层地形抬升地区又产生了丰富的液态水。机载实测、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以及雪晶观测证实,同时存在高冰晶浓度和高空相对大的云水含量,地面冰晶凇附也严重。分析表明,锋面和地形的相互促进作用使降水得到了增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水文方案中用质地和有机质估算土壤水分特征
    潘永地 (译)
    J4    2007, 25 (4): 85-94.  
    摘要866)      PDF(pc) (1415KB)(746)    收藏

    水文分析中经常涉及评估土壤水的渗透、传输、储存以及植物与水之间的关系。确定土壤水的水文效应要求利用诸如土壤质地、有机质、结构等因子来估算土壤水势和导水率。在许多水文分析中,田间或实验室的方法操作起来常常十分困难,成本很高,不切实际。土壤质地、水势、导水率之间的统计关系可以为许多分析和决策提供有效的估算。本文利用美国农业部(USDA)目前土壤数据中容易获得的质地和有机质因子发展了新的土壤水分特征方程。这些方程与Saxton等以前发表的方程类似,但是包含了更多的可求变量,并有更广的适用范围。它们由以前方程中的张力、导水率和密度、砾石、盐度影响之间的关系组成一个用于农业上水管理和水文分析的综合土壤水分特征预测系统,并用大量的互相独立的土壤质地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我们已经将这个预测系统编写成图像化的计算机模型,提供了一个易用快捷的预测工具,在http: / /hydrolab. arsusda. gov/ soilwater/ Inde x. htm网页上可以应用该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1870一2002年全球Palmar干旱指数集—PDSI与土壤湿度及地表增温效应的关系
    AIGUO DAI, KEVIB E, TAOTAO QIAN (王涓力译)
    J4    2006, 24 (3): 84-94.  
    摘要799)      PDF(pc) (1380KB)(691)    收藏

    用历史降水和温度资料得到全球陆地区域(分辨率为2.50x 2.50)1870-2002年间的月Palmar干早指数(PDSI )。伊利诺斯州、蒙古及中国与前苏联部分地区有土壤湿度资料,暖季的PDSI与实测土壤湿度(土层厚度为I m)呈显著相关(r =0.50.7),夏末和秋季相关最好,而春季由于融雪的影响相关最差。对世界最长河流(其中7条)及几条其他河流进行分析,各流域平均的年PDSI变化与径流相关很好(r二0.6 }0.8),表明PDSI可以很好地表征地表土壤湿度状况与径流。对PDSI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揭示了由降水、温度趋势及ENSO引起的年际内变率所产生的线性趋势。全球严重干旱区(PDSI<-3.0)面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增加了1倍多,其中80年代初由于ENSO引起的降水减少造成干旱区面积的突增,后来的增加主要归因于地表增温;全球非常湿润区( PDSI>十3.0)面积80年代减少不明显。自 1972年以来,全球极干或极湿地区面积从20%增加到了38% ,80年代中期以后地表增温是其主要原因。这些结果为日益增加的干早风险提供了观测证据,干旱风险的增加是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美国20 世纪干旱指数评述
    周跃武,冯建英
    J4    2006, 24 (1): 79-89.  
    摘要946)      PDF(pc) (540KB)(1680)    收藏

    由于没有对干旱现象的充分定义,干旱监测和分析长期受到影响。在过去2 个世纪,干旱指数由基于降水短缺的简单方法逐渐发展到针对具体问题的更复杂的模式。19 世纪后期和20 世纪初干旱指数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某一时段的正常降水百分率,降水小于某一阈值的连续天数,以降水和温度为变量的公式,和以持续降水短缺作为因子的各种模式。1965 年Palmer 以Thornthwaite蒸散量作为需水量,提出了基于水平衡的干旱指数,它是干旱研究史上的里程碑,至今仍在广泛应用。1960 年代以来干旱指数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地表供水指数,它结合了积雪、水库蓄水、流量和高海拔降水,因而弥补了Palmer 指数的不足;用于火灾监控的Keetch - Byram 干旱指数;标准降水指数(SPI)和采用全球卫星植被观测的植被条件指数。这些模式随着新资料的出现而不断发展。20 世纪末研发出干旱监测工具(DM),它结合Palmer 指数和其它几个(后Palmer)指数得出全美国干旱条件的统一评估。本文对干旱指数作了历史性回顾,有助于对Palmer 指数复杂性和干旱测量本质的理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美国国家级干旱监测业务产品介绍
    王涓力
    J4    2006, 24 (1): 90-94.  
    摘要781)      PDF(pc) (152KB)(84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环境蠕变问题
    Michael H.Glantz(王涓力译)
    J4    2005, 23 (3): 85-88.  
    摘要785)      PDF(pc) (123KB)(688)    收藏

    对由于人类话动而引起的低幅度的、渐增的、累积的和长时期的生物圈变化—环境蠕变的研究将有助于政府避免为应对将来生态危机所要付出的高昂代价。1992年6月召开的地球峰会,意味着对于环境的变化全球开始采取行动。如果各国政府希望社会可持续性发展,那么环境蠕变问题是必须面对的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春天计划—美国预报员和科研人员之间合作互动的范例
    John S. Kain, Paul R.(李霞,任宜勇译)
    J4    2005, 23 (3): 89-94.  
    摘要826)      PDF(pc) (151KB)(72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干旱的定量化:干旱指数的评价
    John Keyantash and John A.Dracup(周跃武译)
    J4    2005, 23 (2): 85-94.  
    摘要806)      PDF(pc) (709KB)(960)    收藏

    讨论气象、农业和水文干旱强度的各种客观定量指数。依照6个权重评价标准普适性、实用性、易理解性、理论性、时效性和无量纲性,对每一种干旱形式的指数进行了评价。计算了俄勒冈州两个气候区24个水年(1976-1999)的一些最优的干旱指数。研究结果认为,描述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和农业干旱最有价值的指数分别是降水成数、总缺水量和计算上壤水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美国西部的长期干旱变化
    王涓力(译)
    J4    2005, 23 (1): 90-94.  
    摘要1001)      PDF(pc) (325KB)(815)    收藏

    一些水文气候资料分析表明,美国西部正在经历着多年的严重干旱。然而,利用重建的覆盖美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的过去1200年的网格化干旱资料进行分析,看出与更旱时期出现的极端干旱和发生在公元800-1300年间(中世纪暖期MWP)的大范围严重干旱相比,现在正经历的干旱还不算很严重。如果美国西部干旱程度的加强是一种对气候变暖的自然响应,那么任何将来温度增暖的趋势都将会加剧美国酉部地区的长期干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人工影响天气—未来的景象
    Roland Lis(周跃武译)
    J4    2004, 22 (3): 83-89.  
    摘要871)      PDF(pc) (104KB)(330)    收藏

    :通过对降水过程认识的提高及发展更加完善的方法和技术,人工影响天气的效果将得到实质的改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海洋与干旱
    Martin Hoerling, Arun Kumar(王涓力译)
    J4    2004, 22 (3): 90-94.  
    摘要738)      PDF(pc) (140KB)(215)    收藏

    在1998~2002年期间,发生在美国、欧洲南部以及亚洲西南部的干旱事件,都与海洋的影响有关。在此期间,热带东太平洋海表温度(SSTs)明显持续偏冷,而热带西太平洋及印度洋SSTs明显持续偏暖。气候模式表明由这些不同海域海温强迫的气候响应是相互作用的,对于中纬度地区广泛分布的、同步持续干旱,每一个海域都有所贡献。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增温是少见的,且这种增温与温室气体的强迫一致。本文也对未来的干旱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亚马逊上空的烟雨云
    康凤琴
    J4    2004, 22 (2): 82-89.  
    摘要910)      PDF(pc) (378KB)(725)    收藏

    人们观测到亚马逊森林大火的浓烟减小了云滴的大小,使降水产生延迟。因为清洁云在云底以上1.5km处就可以产生降水,而被污染的云中这个高度要抬升到5km以上,在火成云中就要到7km以上了。云中低层被抑止的降雨和气溶胶沉降使得水份和烟尘向高层输送,高层的云就像能卸下很多污染物的‘烟’。在抬高了的降雨启动高度上,由于相变触发的上升气流导致强的雷雨、大雹以及其他类似的云体突破云顶进入平流层,在平流层沉降的污染物和水汽的辐射效应对气候系统有深刻的影响。大气中激发的风暴在更高层释放出潜热,这就从本质上影响了区域和全球的环流系统。这些过程共同影响了水份循环、大气中污染物的分布以及大气环流的动力学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论20世纪30年代美国沙尘暴成因
    王涓力
    J4    2004, 22 (2): 89-94.  
    摘要849)      PDF(pc) (294KB)(769)    收藏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历了这个世纪最强的一次干旱灾难。干旱影响了美国几乎三分之二的土地以及墨西哥和加拿大的部分地区,同时,在美国大平原南部频繁发生的强沙尘暴震惊世界。通过研究,我们给出了模式模拟的结果,说明那次干旱事件是由那10a间热带海表温度异常引起,而大气和陆面的相互作用增加了干旱的严重性。我们也将20世纪发生在北美的其它干旱事件同30年代的干旱进行了对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