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章信息

    综述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旱区陆面非降水性水分研究进展和展望
    王胜, 张强, 张良, 王兴, 杜昊霖, 曾剑, 问晓梅
    干旱气象    2024, 42 (1): 1-10.   DOI: 10. 11755/j. issn. 1006-7639(2024)-01-0001
    摘要110)      PDF(pc) (4732KB)(155)    PDF(mobile) (4732KB)(14)    收藏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压力不断增加,加剧了全球水资源的短缺。旱区
    非降水性水分(Non-precipitation Water,NPW),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源,对旱区生态系统和陆面水分平
    衡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基于国内外非降水性水分研究现状,总结其在西北旱区的观测方法、变化特
    征、形成机制及对陆面水分平衡和作物的影响。在结合非降水性水分研究国际趋势的基础上,指出当
    前研究的不足和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揭示陆面非降水性水分的复杂形成机制,加强对不
    同气候区和下垫面非降水性水分的认知,建立专门的陆面非降水性水分观测系统,发展其在数值模式
    中的参数化,以及制定陆面非降水性水分开发利用的技术标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气候康养旅游指数和人体舒适度研究进展
    宋旭萍, 罗棋尹, 韩云则, 胡 月, 王 锐, 马 盼, 王式功
    干旱气象    2023, 41 (6): 961-971.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6-0961
    摘要98)      PDF(pc) (8951KB)(256)    收藏

    气候康养旅游指数是人体舒适度在气候康养旅游中的应用,旨在表征旅游目的地气候环境状态,是综合衡量旅游者气候幸福感的指标。本文检索了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可视化分析,阐释气候康养旅游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内涵,总结气候康养旅游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历史演进,探讨气候康养旅游指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期为未来气候康养旅游指数的深入研究和产业 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1)英文研究更关注旅游满意度和竞争力,而中文研究更关注人体舒适度、气候舒适度和康养旅游。(2)人体舒适度指标主要由气象因子和服装热阻等构成,旨在反映人体对环境舒适度的感受,而气候康养旅游指数不仅涵盖了气象因子、审美因素,还考虑了空气质 量、氧含量等康养因素,旨在综合评估旅游活动的适宜性和旅行者气候康养的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我国夏季风过渡区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的新进展
    张良, 张强, 王润元, 岳平, 王胜, 曾剑, 杨泽粟, 李宏宇, 乔梁, 王文玉, 张红丽, 杨司琪, 赵福年
    干旱气象    2023, 41 (4): 519-530.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4-0519
    摘要287)   HTML18)    PDF(pc) (5455KB)(707)    收藏

    中国夏季风过渡区是全球陆-气相互作用强盛区域之一,也是极端天气灾害频发且易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区域,对过渡区陆-气相互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将有助于提升该区域防灾减灾能力。以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开展的夏季风过渡区相关项目群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过渡区陆-气相互作用时空分布规律、陆面水分收支对夏季风响应新特征、边界层时空变化特征及发展机制、季风与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影响、陆-气相互作用对作物产量影响以及多因子和多尺度动力学粗糙度参数化方案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并根据夏季风过渡区陆-气作用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今后应在侧重加强陆-气交换多循环过程对夏季风年循环响应规律研究基础上,探讨陆-气相互作用对夏季风的多尺度动态响应,建立地表过程和大气边界层关键物理量的气候动力学关系,以改进和提升区域气候模式模拟水平。该工作对推动我国陆-气耦合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对流起沙的研究进展
    梁国豪, 毛睿, SHAO Yaping, 李晓岚, 龚道溢
    干旱气象    2023, 41 (4): 531-539.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4-0531
    摘要178)   HTML11)    PDF(pc) (4772KB)(660)    收藏

    对流起沙是一种由热力对流湍流直接夹卷沙尘进入大气的起沙机制,由于其频繁发生,长期累积的沙尘排放贡献不可忽视。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归纳对流起沙的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介绍目前相关的参数化方案,并从发生条件和起沙通量等方面分析对流起沙与跃移起沙、尘卷风的异同。最后,对对流起沙的野外观测和参数化方案改进等方面提出建议:应加强对流起沙潜在活跃区的观测及比较不同沙源地对流起沙的特征,进一步构建土壤湿度、植被覆盖等影响因素的修正函数以提升模式模拟性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我国不同区域气象干旱成因研究进展与展望
    薛亮, 袁淑杰, 王劲松
    干旱气象    2023, 41 (1): 1-1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1-0001
    摘要437)   HTML14)    PDF(pc) (10262KB)(920)    收藏

    在全球增暖背景下,我国干旱灾害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均呈增加趋势。气象干旱是干旱灾害发生的前提,厘清气象干旱形成原因,对提高干旱预警能力、制定干旱灾害应对策略和防御措施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我国气象干旱成因的研究进展。首先,考虑干旱的成因具有区域差异性,分别总结了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及西南6个区域的干旱成因;考虑干旱的时间持续性,基于季节干旱、两季连旱和三季连旱,分别从冷暖空气、位势高度场、海温场异常等方面归纳各区域不同持续时间气象干旱形成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次,提出了目前我国气象干旱成因研究面临的科学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鉴于已有的干旱成因研究多以对单一影响因子研究为主,即便考虑了干旱形成的多个影响因子,但仍然相对缺乏对多因子间协同作用的定量分析,因此未来需要关注不同影响因子对气象干旱形成的贡献率及彼此间协同作用的定量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曹晓云, 周秉荣, 周华坤, 乔斌, 颜玉倩, 赵彤, 陈奇, 赵慧芳, 于红妍
    干旱气象    2022, 40 (6): 1068-1080.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6-1068
    摘要346)   HTML6)    PDF(pc) (19848KB)(824)    收藏

    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整体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受气候变化影响高原植被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梳理总结了高原气候变化状况及其对植被覆盖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物候期、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生物量碳库、多样性等影响的研究进展,并进行了讨论与展望。主要结论如下:(1)近60 a来,高原气温整体呈显著升高趋势,平均每10 a升高约0.37 ℃,年降水量整体呈增多趋势,平均每10 a增加约10.40 mm,东南部呈暖干化、西北部呈暖湿化趋势;(2)在整体改善背景下,高原植被覆盖度与NDVI存在局部退化态势,改善的面积占比为67.7%~75.0%,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3)整体上,高原植被物候呈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推后、生育期延长的趋势,但2000年后返青期提前则存在较大争议;(4)高原植被NPP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但2000年后增速有所减缓,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南部地区及念青唐古拉山北部高寒草甸区,而藏北高原、西藏“一江两河”和三江源中西部地区则呈下降趋势;(5)高原植被生物量碳库整体呈增加趋势,表现为碳汇,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高寒草甸草原增加显著,其他草地类型增幅较小,部分地区有所下降;(6)高原植物多样性发生了显著变化,尽管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气候变化显著影响了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事实毋庸置疑。建议未来应加强数据组网观测对比和多尺度效应研究、深化内在机理研究和多因子综合量化分析、强化共享机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以期促进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1世纪以来干旱研究的若干新进展与展望
    王莺, 张强, 王劲松, 韩兰英, 王素萍, 张良, 姚玉璧, 郝小翠, 王胜
    干旱气象    2022, 40 (4): 549-566.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4-0549
    摘要782)   HTML32)    PDF(pc) (24698KB)(1540)    收藏

    干旱是中国影响范围最广、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直接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干旱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有助于提升国家防旱减灾能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于干旱气象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以21世纪以来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为平台开展的与干旱气象相关的科研项目群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成果检索,对干旱监测技术、干旱时空分布规律、干旱致灾特征、干旱灾害风险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以及干旱灾害风险管理与防御技术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总结和归纳。同时,基于干旱气象研究的前沿发展趋势,提出中国未来干旱气象研究应在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高发区综合性干旱观测试验基础上,从不同维度和尺度定量研究干旱形成机理,构建多源数据融合和多方法结合的综合干旱监测新方法,揭示干旱致灾机理,科学评估干旱灾害风险,提出具有可执行性的风险管理策略等重点科学问题上取得突破。这对于推动中国干旱气象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从干旱灾害到干旱灾害链:进展与挑战
    张翔, 韦燕芳, 李思宇, 梁达
    干旱气象    2021, 39 (06): 873-88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1)-06-0873
    摘要775)   HTML320)    PDF(pc) (1581KB)(2142)    收藏

    长期以来,干旱灾害及其多样化的次生灾害形成了干旱灾害链现象,对人类社会经济产生了广泛的负面影响。为系统性剖析当前干旱灾害链的研究进展,首先回顾了干旱灾害链的不同定义和两个发展阶段,概述了干旱灾害链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干旱灾害链的演化、分类、链式传递机理和减灾防治措施。重点梳理了干旱灾害链研究中的主要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方法、相关分析方法、基于概率模型的方法、基于复杂网络的方法等。最后从构建系统性防灾减灾工作的目标出发,指出当前干旱灾害链研究仍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定量化成果,未来应在多学科知识的支撑下,突破链式灾变的理论,创建定量化的研究方法体系。该研究成果有助于系统性理解当前干旱灾害链的研究进展、重点和难点,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陆面露水凝结预估模型研究进展及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与展望
    王兴, 张强, 王胜, 王帆
    干旱气象    2021, 39 (1): 159-167.  
    摘要298)      PDF(pc) (591KB)(1478)    收藏
    露水发生在大气边界层最底层,受大气、植被、土壤的共同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回顾了近几十年露水凝结模型所经历的3个发展阶段:统计回归模型、潜热通量模型、简化的云物理/能量平衡模型,凝练了当前因观测数据序列短造成的模型代表性不足、对不同下垫面露水形成物理机制分析不够透彻、对自然下垫面露水的有效模拟欠缺、干旱半干旱地区陆面模型的潜热通量关系不合理等造成的露水凝结模型的诸多问题,并指出未来需加深自然下垫面露水凝结机理及下垫面性质对露水凝结速率的影响机制研究,需要发展适用于中国不同气候背景和下垫面的露水凝结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天气雷达气候学研究新进展
    潘赫拉, 许东蓓, 陈明轩, 支树林, 李典南
    干旱气象    2020, 38 (6): 887-894.  
    摘要403)      PDF(pc) (440KB)(1721)    收藏
    天气雷达是目前对流风暴三维特征和强降水最快速有效的探测工具之一。雷达气候学的研究能帮助了解对流风暴和对流性降水的精细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也包括强天气的出现频率和风暴属性等。本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天气雷达气候学研究最新进展,结论如下:(1)对流风暴的雷达气候学研究主要揭示了对流的日循环和空间变化特征,分析对流的形成、加强和日循环特征与太阳辐射加热、地形和中尺度系统活动之间的联系;(2)雷达降水气候学研究主要聚焦于不同地区降水的雷达气候学特征、不同类别降水系统的特征以及复合雷达降水数据的应用,其中包含雷达降水数据反演算法的改进;(3)运用三维风暴属性跟踪方法研究风暴路径和周期的气候学特征的成果主要包含根据不同方法对风暴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别风暴的初生、发展机制的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气候变化对半干旱地区作物微量元素利用率影响研究进展
    李裕, 王小恒, 罗兴平, 康淑荷, 陈琛, 张强
    干旱气象    2020, 38 (6): 895-899.  
    摘要268)      PDF(pc) (370KB)(1536)    收藏
    气候变化对世界粮食增产和食品安全构成了威胁,尤其在半干旱地区。在此背景下,作物微量元素营养问题,及其在旱地土壤改良、粮食和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受到高度关注。本文分析了微量元素在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上的重要地位,归纳了气候变化对作物微量元素利用影响的主要方面,初步梳理了半干旱地区开展相关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方向,加深了对半干旱地区作物营养响应气候变化问题的理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WRF模式的强天气过程集合预报综述
    董 甫, 张 玲, 张海鹏, 李 佳, 宋柳贤
    干旱气象    2020, 38 (5): 699-708.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0)-05-0699
    摘要740)      PDF(pc) (1593KB)(2173)    收藏
    集合预报作为减小数值模式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已经较为广泛应用于强降水和强对流等强天气过程的数值天气预报中。本文根据国内外WRF模式集合预报的研究进展,从模式初始场的改进、集合预报扰动方法的构建以及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的发展等三方面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结果表明:资料同化技术能为大尺度模式初始场提供中小尺度信息,利于提高强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构建合理的多初值、多边界、多物理过程扰动能够较为准确地表征大气演变的不确定性,提高集合预报离散度,其预报结果通常优于确定性预报。对流尺度集合预报能够更好地模拟强天气过程,但如何发展适用于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的扰动方法及评估方法是当前对流尺度集合预报发展的难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我国臭氧污染时空分布及其成因研究进展
    刘楚薇, 连鑫博, 黄建平
    干旱气象    2020, 38 (03): 355-361.  
    摘要697)      PDF(pc) (940KB)(1995)    收藏
    近年来,我国城市臭氧(ozone, O3)污染日益严重,O3污染特征及其来源分析和防治工作引起了普遍重视。我国O3污染高值区出现在华东、华北,且污染在典型城市群聚集;污染事件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冬季污染较少,大部地区O3浓度逐年上升;人为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和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s,NOx)是O3污染产生的重要原因,不同区域对两者敏感性不同;高温、低湿度、低风速条件有利于O3污染维持和发展;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局地对流层O3浓度,对流层O3污染也反作用于气候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全球变暖过程中海陆增温差异特征研究进展
    何永利, 丁磊, 李冬冬, 黄建平, 李昶豫, 秘鲁
    干旱气象    2019, 37 (5): 703-712.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9)-05-0703
    摘要730)      PDF(pc) (1272KB)(2180)    收藏
    全球变暖过程中,陆表平均升温幅度显著大于海表,即海陆增温差异现象。随着全球气温持续升高,海陆气温增幅的差异不断增大,但海陆增温比基本保持恒定,海陆增温比最大出现在中高纬地区。本文总结了全球变暖过程中海陆增温差异现象的研究现状,从气候系统对温室气体等外强迫的瞬时响应和平衡态响应两个角度介绍海陆增温差异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海陆热容量差异是海陆增温差异形成的原因之一,而大气湿度与垂直减温率反馈是造成海陆增温差异的主要原因,且海表温度强迫和植被蒸腾、地表蒸发、云量、降水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对海陆增温差异的形成有一定贡献。模式模拟的海陆增温比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但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被严重低估,这可能与常绿针叶林扩张引起的反照率反馈和阻塞高压与海陆热力差异之间的反馈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美国干旱监测预测业务发展及其科学挑战
    王芝兰, 周甘霖, 张宇, 李耀辉, 董安祥
    干旱气象    2019, 37 (2): 183-197.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9)-02-0183
    摘要648)      PDF(pc) (2837KB)(2634)    收藏
    干旱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对人类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近百年气候显著变暖和社会快速发展,加剧了干旱的影响程度,增强了干旱灾害的风险,给全球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提高干旱监测和早期预警技术是应对、管理干旱以及减轻干旱脆弱性的基础。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美国在干旱监测、预测业务及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回顾了美国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下干旱监测及数值模式预报系统的发展,重点概述了干旱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并结合2016年美国政府部门的抗旱任务书,讨论了干旱监测和预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我国干旱监测与预测发展提供新视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对流层重力波的主要研究进展
    陈 炜,李跃清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5-0717
    17. 马铃薯对土壤水分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
    赵鸿,任丽雯,赵福年,齐月,蔡迪花,王春玲,陈斐,雷俊,王润元,王鹤龄,张凯,姚玉璧,王兴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4-0537
    20. 干旱气象科学研究——“我国北方干旱致灾过程及机理”项目概述与主要进展
    李耀辉1,周广胜2,3,袁星4,张宏升5,姚玉璧1,封国林6,王润元1,郭铌1,张存杰6,张强7,侯威4,黄建平8,等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2-0165
    21. 西南涡统计特征研究综述
    慕丹1,李跃清2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2-0175
    22.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研究进展
    康延臻1,王式功1,2,杨旭1,李景鑫3,徐文君4,尚可政1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4-0591
    23. 1979—2008年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降水的低频振荡统计特征
    刘炜1,2,周顺武2,王美蓉2,单幸2,刘新1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4-0631
    24. 大连地区2013年7月连续性暴雨成因
    李燕1,刘勇2,赛瀚1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4-0670
    25. 新疆巴州“6.4”罕见短时暴雨的MCS特征分析
    王清平1,彭军2,茹仙古丽·克里木2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4-0685
    26. 壤中流研究进展与展望
    肖雄,吴华武,李小雁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3-0391
    27. 粮食作物对高温干旱胁迫的响应及其阈值研究进展与展望
    赵鸿,王润元,尚艳,王鹤龄,张凯,赵福年,齐月,陈斐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1-0001
    28. 东北冷涡的最新研究进展
    李爽,丁治英,戴萍,刘云桦,韩颖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1-0013
    29. 我国荒漠化主要研究进展
    郭瑞霞,管晓丹,张艳婷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3-0505
    30. 遥感干旱应用技术进展及面临的技术问题与发展机遇
    郭 铌, 王小平
    干旱气象    2015, 33 (1): 1-18.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1-0001
    摘要1736)      PDF(pc) (1159KB)(4717)    收藏

    干旱是全球各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气候现象,也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化和社会发展加剧了干旱的影响程度,增强了干旱灾害的风险,给全球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提高干旱监测和早期预警技术水平是应对。管理干旱和减轻干旱脆弱性的基础。近30 a来随着全球对地观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卫星遥感监测干旱技术取得很大进步,在全球干旱监测和早期预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干旱是多学科交叉的复杂问题,其发展过程缓慢时间和空间表现特征差异很大,遥感监测干旱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对抗旱防灾提供支撑的力度仍不够。本文在简要总结卫星遥感监测干旱应用技术的基础上,对各种指数(模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指出卫星遥感干旱监测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和未来发展机遇;针对我国卫星遥感干旱应用现状,提出了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数据挖掘技术在气象预报研究中的应用
    彭昱忠,王 谦,元昌安, 林开平
    干旱气象    2015, 33 (1): 19-27.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1-0019
    摘要1486)      PDF(pc) (561KB)(5025)    收藏

    气象预测是现代世界最重要和最有挑战的问题,准确的气象预测常需要使用比较先进的方法和计算机模型。本文分析了数据挖掘方法在气象预报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目前在大气科学领域应用的一些数据挖掘方法的相关概念、原理和特点,综述了数据挖掘方法在气象预报中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讨论了这些数据挖掘方法在气象预报中的优缺点。最后指出了当前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气象预报技术存在的一些困难,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2014年秋季全国干旱状况及其影响与成因
    王素萍,段海霞,冯建英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4)-06-1031
    33. 平流层臭氧变化对对流层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健恺,刘 玮,韩元元,王飞洋,谢 飞,田红瑛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4)-05-0685
    34. 2014年夏季全国干旱状况及其影响与成因
    段海霞,王素萍,冯建英,曾鼎文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4)-05-0872
    35.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研发和应用进展
    邵 洋,刘 伟,孟 旭,王广河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4)-04-0649
    36. 雷电监测预警预报技术简述
    刘维成,陶健红, 邵爱梅, 郑新
    干旱气象    DOI: 10. 11755/j. issn. 1006 -7639(2014) -03 -0446
    38. 我国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的应用现状及问题简述
    沙莎,郭 铌,李耀辉,韩涛,赵艳霞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4)-01-0128
    39. 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湿度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管晓丹,程善俊,郭瑞霞,季明霞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4)-01-0135